物理论文201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43742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论文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物理论文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物理论文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物理论文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理论文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论文20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袁华军 欧庙二中邮编 441103摘要:1 创设问题情境2 多角度解读教材 3 师生积极互动4 自觉反思与灵活迁移等有效地组织物理课堂教学。关件词:组织教学如何有效地组织物理课堂教学,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成为如何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试金石”。本人试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做一些探索。 1 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物理教学活动应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再现教学知识。 教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辆小

2、车,并问学生:“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由于问题简单学生争着回答“用手推”“用绳子拉”待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对小车施加力的作用,小车就运动了,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接着做演示实验。用手轻轻地推小车,车动了;松开手,车立即停下来;用较大的力推小车,松开手后,车继续滑行一段距离才停下来。第一个实验情境说明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情境说明不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也能运动。这矛盾的结果使学生产生疑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迫切要求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学习进入了主动状态,为后续探究做了知识和情感准备。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3、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多角度解读教材 物理教材是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文本资源,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精彩而独特的思维过程。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教材,既使知识本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教师可利用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比如在“超重和失重”教学中,可设计一实验:每组同学分发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教师指导学生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先静止或匀速运动;然后加速向上运动;最后加速向下运动,要求他们观察上述三个过程中弹簧测力

4、计的示数。接着分析并总结出超重和失重与加速度方向的关系。 3 师生积极互动 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要达到该要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这种教师与学生间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对物理教学过程的引导,需要通过教师的个人品质来感染学生。一方面,教师不仅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使知识富有感召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是简单地储存学到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特的方式理解知识。因此,这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要充满激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置身于物

5、理情境中,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探究模式,以理解、合作、探究、交流方式实施教学。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教师提来一桶水。让两位同学先后分别提这桶水,然后再共同竖直向上提这桶水,并问他们:第一次提水与第二次提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回答:第二次提水省力。教师继续问:“省多少?”学生可能回答:“省一半力”。此时要求两位同学提着水,上半身慢慢地远离水桶。教师:“感觉如何?”学生:“越来越费力”。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 自觉反思与灵活迁移 由于现在的物理课堂中引入了电脑、电视等仪器设备,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反思意识逐渐淡化和形式化。然而,物理课堂教学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剧本再现于荧

6、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合作,在“预料之中”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体现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情境性,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情境作出即时的调整和灵活的迁移。 5 走进课堂中的学生,都应该被关注。教师不能以任何“虐待”方式对待学生,即身体、心理和被动性。身体上的指:教师对学生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的行为;心理上(精神上)的指:教师的责骂、辱骂、讽刺、谴责、恐吓、限制等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的行为;被动性方式,简言之就是常以忽略的形式对待学生,包括排斥、不理睬、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行为。当教师在教学中有这些行为时,即使课堂组织严密,情境创设丰富,也难以

7、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放弃唯一标准 教师不能以单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成长。这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性理解”能力,“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学生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需要知道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如何做出评价。一个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义的教师会用相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方法符合平等、公平和一致性原则。但是,不同学生在性格、能力和背景方面都不一样,故公平对待学生的同时教师要能够看到学生们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 新课程理念 袁华军 男 1968,06,襄城区欧庙二中,教师,中教一级,邮编441103 电话 13647101238 QQ 9796252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