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92832370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喀则讲课内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健康教育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罗罗 平平v一 、什么是心理健康v(一)定义 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层次 心理障碍与疾病 不适 痛苦或无力感受痛苦 低层次心理健康 调节与适应 无不适感 高层次心理健康 发展与建设 自足 充实 享受生活心理健康教育v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究竟有何意义?v (1) 培养中小学心理品质的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和操作技能等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我们强

2、调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课外的唱歌、乐器、跳舞、书法、绘画活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个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个体在工作、事业中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v (2) 培养中小学心理素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从健康的角度看,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人口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整体素质。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生理疾病是由

3、心理因素引起的。从某种角度讲,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的健康还可以延长人的寿命。v (3) 培养中小学心理素质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国际环境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中小学中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约占20%,患心理疾病的约占10%,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考试焦虑、孤独、敌对、恐惧、抑郁、智力缺陷、人际相处与交往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与自我否定等。因此,在中小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v (4)培养中小学心理素质能提高

4、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学生要喜欢学习,乐意接受知识,首先要喜欢老师,否则学习效率高不了。例如有一位学生告诉我,他最讨厌上数学课,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数学课上老师经常说他“笨”、“跟其他同学相比”,等。所以,他现在一看见数学老师就烦。可想而知,学生处于这样状态,要想学好数学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能尊重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主动和学生沟通,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水平,学生就会想学、乐学、会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逐渐会提高。v (5)培养中小学心理素质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具有促进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部

5、分原因是由于老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相对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能时,教师也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训练学生的同时,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逐渐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二) 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v 1 自我实现者标准v 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偕、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于创造性、不随波逐流。v 2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v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

6、格结构完整。v 3 我理解的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标准v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十条标准:v 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v 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 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与归因。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貌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 认同。 控制自我: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调节自我: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 不适应性,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

7、、变革和调整。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 自身的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调适自我:对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 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以上既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是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目标。二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容v 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学习懈怠、追求其他方面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自卑

8、、嫉妒、神经质、抑郁、焦虑、强迫倾向、恐学症、学校适应不良。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自我、学习、人际交往与价值观念。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尊、自信、挫折、自我控制、自我情绪。 学习包括:学习适应、学习自我监控、记忆规律、思维、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包括:基本交往技能、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陌生人交往等;价值观念包括:人生价值、自然价值与上社会价值等。心理健康教育v三当前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v(一)层面与介入v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v 开设各类心理发展讲座v 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程 v 面向部分学生预防性心理辅导v 提高适应能力v 培养学习生活兴趣v 面向特定学生补救性心理辅

9、导v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v 构建学校心理支持系统 v 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帮助一个人自助 心理健康教育(二)渠道与方法v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渠道与方法有以下几点:v (1)面向全体正常学生,预防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非是针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为本;对于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与治疗。v (2)教师要直接参与、调控心理训练活动、参与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心理课不同与一般的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以讲授心理学知识为主,而是心理活动和心理训练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

10、共同完成心理训练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参与研究,密切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v 心理健康教育v (3)具体方法上,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小品与实例相结合;辩论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等。v (4)课堂教学程序上,要按照课程设计的程序进行;v A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或水平;v B 通过感悟、领会让学生改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提高心理能力。v C 给学生反省、体验、思考、提高、确立目标,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剖析。v D 回家的家庭作业:想一想对自己的启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 (三)问题与领域 学习心理问题的辅导与咨询v

11、相对学业不良者:实际学业成就低于智力等因素所提供的学习潜能者。v 不少学生会终身体验到学习失败的痛苦,学习较优者依然可能产生学习心理问题。v 适应问题的辅导与咨询v 行为问题 v 人格问题v 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v 自我概念 (积极而现实);v 异性交往 恋爱(自然适度);v 人际关系;v 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教育(四)特点与趋势 美国不仅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也非常重视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早在5060年代,学校、社区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门诊,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80以后,从事心理辅导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全体学

12、生,并特别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有关中小学的心理技能训练课程相继开发出来,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的心理训练课程,如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另一种形式体现在核心课程社会学,作为社会课程的一部分内容,约占社会课1/4。美国不同的州,不同的学校所使用的课程不同,但是教学的基本模式相同,上课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约46人,在老师的组织下,分别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某些心理状态,由此来改变认知观念、接受行为训练、提高心理技能。这里举一例小学生对友谊的看法:心理健康教育 题目:对友谊的看法 目的: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分享对朋友和

13、友谊的看法。 步骤:第一阶段: 给每一个学生两张表:对友谊的看法: 解释任务,并给一些已经填充完整的句子作为例句; 将学生分为46组; 让学生依次读出自己填充的第一个句子,其他同学不加评论; 要让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读下去; 对填充的第二个句子和上面的要求一样,依次类推。第二阶段: 让学生们回到原位,并让他们讲述一下彼此学到了些什么: 他们对欺负行为的感受如何? 他们不喜欢什么样的人? 当人们忽视他们时他们的感觉如何? 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 扩展: (1)将这个活动变为一个游戏:将这些不完整的句子印到卡片上,再把班中的学生分为46组,将这些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学生们依次拿一张卡片并填充上面的句子,这

14、样就让学生们轻松地回答了这些问题。v (2)让班里的学生排成两个圆卷,有些在里圈,有些在外圈,这样学生们就是面对面站着了。让他们大声读出一个未填充的句子,然后再与同伴一起完成这个句子,并讨论。几分钟后,让其中一圈的学生左移,这样达到轮换伙伴的目的。读另外一个未完成的句子,并像刚才那样继续下去。v 分组的大小:46人一组。v 持续时间: 3040分钟。v 所需材料: 每个学生两张表格对友谊的看法。v 注意: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家庭作业方案,也可以用在课堂上。其他课程的上课程序与上面的例子完全相同。香港和台湾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设计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美国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五)指导思想 我们在开展

15、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时候,必须充分体现以下思想: (1)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础。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如初中生的思维以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高中生则以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初中生的价值观开始萌芽,到了高中阶段价值观、人格开始形成。 (2)以学生每个年龄阶段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主线。例如:初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学习适应;初二,异性交往与学习策略;初三,升学压力;高一,又一次面临学习适应的问题;高二,学习压力与人际交往问题;高三,考试焦虑与职业选择问题。 (3)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主要体现在解决日常问题之中。通过对自我、学习、交往、

16、适应、挫折等各种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和自助能力。心理健康教育 (4)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出发点。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格、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较快,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童年经验的积累、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个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地位、身份等具有重要影响。(六)理论基础 (1)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 (2)认知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理论。 总之,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并非一蹴而就,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有系统地训练才能提高。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力足于我区

17、教育的实际,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动向和研究脉络,依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选择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材料,该材料不仅要汲取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同时要由浅入深地呈现有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生动活泼的训练学生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v(六)指导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要体现以下六条原则:v(1)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朋友、参谋和顾问,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v(2)尊重性原则。在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v(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思想。教师和学生都切忌任何评价。 (4)参与性原则

18、。积极发挥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共同参与到心理活动与心理训练中,努力完成训练任务。v(5)目的性原则。心理活动与心理训练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水平和心理水平,如果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较高,教师的目标也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也然。v(6)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该在学生愉快、祥和、平等的气氛活动中操作和完成,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感悟的训练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因素 (1)心理弹性v 面对危险因素能成功应对并将由应激带来的负性影响减到最小,从而恢复至个体原来正常状态的能力。v(2)危险因素v 危险因素: 增加那些消极发展结果的可能性。v A 个人

19、及成长中的危险性因素: 冲动性气质;低智商;学业不良者;身体疾病史;身体受虐史;性虐待史;性取向混乱。v B 家庭系统:父母有抑郁症;目击家庭暴力;与父母个性不和;父母缺少社会支持;父母酗酒;父母不在身边;父母偏袒其他子女;父母赌博;父母不了解等。v C 孩子的活动情况;经常搬家;居住环境;离异。v D 学校系统: 在校被欺负。v E 社区系统中: 社区不安全。v F 媒体的影响: 看暴力影视作品;看色情影视作品。 心理健康教育(3)保护性因素 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体或环境方面的因素。v 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 A 个人因素v 乐观;幽默感;随和型

20、气质;外表有吸引力;是非分辨力;思维灵活性;情绪智力;精神信念;感知社会支持的能力;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美好的理想。 B 环境因素v (1) 家庭系统v 家庭归属感;父母的关系良好;亲子关系良好;家庭经济稳定;父母仁慈;有积极价值观。v (2) 学校系统v 学校归属感;学校中有良师益友;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学校的规模等。心理健康教育 (4) 同伴系统v 良好的同伴关系;社会网络;支持性的朋友。v(5) 社区系统v 社区认同感;集体效能感;社区的支持系统。五、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1) 提高学生的心理弹性v 保护性因素履行缓冲功能,如果危险性因素超过两个,个体发展功能损伤和适应不

21、良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保护性因素数量的增加可以有效缓冲这些危险性因素的影响。v 心理弹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特质,它是对环境主动进行调控已达到对逆境的有效适应弹性越大,其的适应水平越好。v 如果要达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采用:v 坚强v v 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提升v 正向情绪与大笑v 压抑性应对v 提供学校保护性因素(强调优点,不强调需改正的缺点)v “成长的天空”计划v(2)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的技术 v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体:v 培养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v 做积极发展自己的“自我实现者”v 消除各种“非理性观念”v 掌握师生沟通技术-有效心理辅导的基本关系-辅导关系v 原则:认可、同理心、尊重、真诚、引导、具体;心理健康教育(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网络v 校长 心理辅导教师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社团v 小小咨询员 主体 小报v 讲座 咨询室 心理课 网络教师寄语v 面对失败与挫折 重整旗鼓 是一种勇气v 面对误解与仇恨 保持本色 是一种达观v 面对赞扬与激励 不断进取 是一种力量v 面对烦恼与忧愁 努力化解 是一种境界v 心理健康教育 v 养成你的勇气、达观、力量、境界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份行为;v 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份人格;v 播种一种人格 收获一份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