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丰时节习俗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296255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丰时节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广丰时节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丰时节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丰时节习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丰.时节习俗重大节日年节 年节包含“过年”与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欢乐、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出门在 外者都要纷纷回家团聚。围绕年节有一系列的礼俗。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又称送灶。当日晚, 家家在灶神前焚香点烛,摆列黄豆、红糖、茶叶、米、稻草,祭祀灶居及其坐骑,然后将原灶居像焚烧, 鸣放鞭炮,送灶居升天。至除夕夜,贴上新灶居像,陈列果品,焚香礼拜放鞭炮,迎接灶居下地。祭灶是 年节的先声,故又称“小年”。从此日起,拉开了一系列年节活动的帷幕。扫尘 从腊月二十四日起,家 家户户进行大扫除,清扫室内外每个角落,擦洗门窗家具。农户将粪坑粪窖掏干,把垃圾、猪粪、牛粪都 送到田间,清洁干净,迎接

2、新年。办年货 腊月二十五日起,家家忙于筹办食物,如杀年猪、做豆腐、杀 鸡宰鹅、腌制咸鱼腊肉、蒸糖糕、压米焦等,同时要备足柴煤,舂“过年米”。除夕前两三天,到集市上 购买家中所缺的劳素菜蔬、“拜年”礼品、香烛、鞭炮、灶居像、新历书等,统谓之“办年货”。过年 大 年三十日(小月廿九)是为过年。上午,备三牲(鸡鱼肉)、果品,焚香点烛请神,是谓“请年”。下午 祭祖,仪式如上(旧时要悬挂祖先遗容或灵位于厅上,过了正月初三撤云,今巳罕见)。祭毕燃放鞭炮, 谓之“谢年”。晚餐,备丰盛酒肴,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这顿饭就叫做“过年”。饭毕,大人给孩子 发“压岁钱”。除夕 旧有“年关”之称。因为新年伊始,不能讨

3、债,到了此日,人们相互间所有债务必 须有个了结,讨债者非到子夜不止。对无力还债的穷人来说,犹如一座难关。守岁 除夕夜,厅堂、居室、 走廊乃至猪、牛栏,灯火通明,要通宵达旦。全家老幼同坐一堂,摆上糕点果品,饮酒品茗,聊天谈笑, 坐到午夜,有的直至天明,谓之“守岁”,又称“坐岁”。80年代起,晚8时开始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 晚会节目,至凌晨,千家万户鞭炮齐鸣,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春节 即大年初一,为一岁之首,古称“元 旦”、“元日”,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是年节的组成部分。,家家“新桃换旧符”,贴上新的春联和 门神,有的还张灯结彩。喜气洋溢,普天同庆,把整个年节推向高潮,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早晨大

4、开 四门,鸣“开门炮”,门上贴“开门大吉”四字。家长率老幼步出大门,焚香礼拜,口念“四方大利,合 家平安”,谓之“出行”。是日,男女老幼皆穿上新衣,禁说不吉利话,不许打骂小孩。出门见人,互祝 “新年发财”。有客进门,烟茶酒及果品招待。不许动刀剪,不理发,不洗衣,不挑水,不泼水于屋外(防 财外流)。俗以此日为“米生日”,不许煮饭。初一至初三日,百业停工,农民不下田。过了初三方可出 门拜年,商贸过了初五开市。过了初六,年节气氛逐渐淡化。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是民间一大节日,即使是长工、学徒亦可休假一天。未成婚的女婿要于节前备粽子、大鹅、大蒜和一套衣 料向女方送“端午礼”。围绕端

5、午节有种种习尚,在全县流行。悬蒲艾 城乡人民此日在门上悬挂艾叶、 菖蒲,有的还张贴着“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薄似剑斩千邪”的红纸对子,清代富家则悬挂钟馗像,其用意 是驱妖邪、镇鬼魅。杀虫豸 端午日,家家打扫门庭屋字,清理阴阳沟。中午,在老干部根、柱础及阴暗 角落撒石灰,边撒边念:“端午时,端午节,苍蝇蚊子尽杀绝”。有的地方念:“端午时,端午节,毛毛 虫,无处歇。”谓之“杀虫”。包粽子节前二三日,家家备糯米、青箬叶(俗称“粽叶”)包粽子,除 纯糯米粽外,有肉粽、豆粽,开关有三角粽、枕头粽。粽子为送礼必备地、过节必吃的物品。过端午中 餐,备水酒、菜肴,肴中必有鹅、蛋、大蒜,有的有螺蛳,以为端午日吃了螺

6、蛳。家人及亲友饮宴,谓之 “过端午”。赛龙舟 龙舟竞渡,由来巳久。清康熙县志载:“好事者竞龙舟于河下,城中士女,沿堤僦 屋纵观焉。舟逐中流,岸上同声喝采,器若轰雷”。本县赛龙舟场所,有丰溪流域的沙田、五都、杉溪、 三都、二都、永丰、卅二都、三官殿、洋口;信江流域的回树底、石山、湖丰、渡船头等处。龙舟竞赛把 端午节推向高潮。端午日下午,四乡男女老少纷纷涌向河边,两岸观者云集,拥挤如市。“文化大革命” 开始,龙舟被视为“四旧”而焚毁。1977年后渐有龙舟出现。如今,赛龙舟活动尤盛于前。五月十三日下 午,又有一次龙舟竞赛,但盛况略逊于端午。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佳节。认为此夜明月最圆,故 又称“团

7、圆节”,是本县三大节日之一,城乡人民极为重视,晚辈要向长辈送礼品,未婚女婿要向岳家馈 送月饼、粉干、鹅等礼品,称为“送中秋”。“过中秋吃粉干”,是城乡人民一大习俗。应景果品主要为 月饼,北乡壶峤、湖丰、大南、吴村一带,家家动手自制糯米酥。中秋之夜,明月如镜,丹桂飘香,民间 视为团圆美好的象征,家家户户围坐于庭前赏月,共享天伦之乐。赏月所吃的糕点果品有:月饼、糯米酥, 还有土产的橙、柚、柿、蒸苞萝、花生、菱角等。或饮酒,或品茗,谈今说古,笑语声声,欢度中秋之夜。 普通节日民间传统节日,除前节所述三大节外,尚有一些节日或节气,虽然影响不甚广泛,气氛不甚热烈, 但也流行着一些有关习俗。元宵古称“上元

8、”,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明清时,全县51都的各种灯彩, 皆于此夜云集县城献技,故又称“灯节”。元宵节应景食品为“元宵”,即汤圆。古称“上元圆”。清康 熙县志云:“元宵悬灯中堂,以米粉丸相饷,谓之上元圆”。如今,元宵节灯彩巳不见,吃汤圆仍很流行。 花朝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二,是时气候温暖,百花盛开,相传此日为百花生日,农村青年男女,喜于举办 婚事,缔结良缘。城乡少女定此日穿刺耳环孔,请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执针,穿刺后在针孔中塞以茶叶茎。 母亲要赏给少女煮鸡蛋两只,一为营养,二为“成双成对”。清明 清明节吃清明个果,普遍流行。清明 个果多为家庭自制,以青蓬捣烂,与糯米粉拌和,以红糖做馅,用“个果印”压成饼

9、蒸熟,香甜可口。清 明个果一年一度,俗以象征年岁,常有“清明个果比你吃得多”之说。扫墓为清明一大活动。旧志云:“清 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旧时,某些姓氏宗族有“清明会”,以祠产经费办酒宴,每户派一名代表参 加,谓之“吃清明酒”。宴罢,集体云祖先坟莹跪拜祭扫,即为扫墓,俗称“上坟”。解放后,“清明会” 消失,但扫墓仍旧。“文化大劳动保险”期间,民间扫墓较为冷落,如今依旧盛行。每届清明,机关单位 干部、职工,学校师生,有组织地前往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献上花圈,缅怀革命先烈。立夏 “立 夏”是农历节气之一,农民常以此日的晴雨预测气象,谚语:“立夏不下,高田不耙”,意谓立夏日无雨, 今后必旱

10、,高山梯田莫种水稻。农村旧俗,家家于此日将米饭捣料,杂以豆芽、青菜、粉丝、豆腐干,煮 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叫“立夏个果”,全家共食。中元节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 半”。为夏收后的每一个时节,家家都以糯米粉加糖用油煎成各式各样的“煎个果”吃食,有“七月半七 样煎”、“无煎个果不成七月半”之说。相传“七月半”为鬼魂生日,故又“鬼节”。明清时,城隍庙要 设坛建醮,晚上要抬“城隍爷”巡街,小孩禁忌夜晚出行,此俗至民国中、后期渐废。“七月半”晚上祭 祖、过节,然后在三岔路口焚化纸钱,谓之“放夜钱”。新中国建立后,祭祖,放夜钱活动减少,煎个果、 过节依旧。重阳节 时为农历九月初九,古代以

11、“九”为阳数,故称“重阳”,又称“重九”。农家喜于 此日酿造米酒、蒸“重阳糕”。旧志云:“重九,士绅家制霜糕,插茱萸,衔杯为乐”。清代至民国,部 分农村要上演“重阳戏”,举行盛大的迎神赛会。此乡管村、社后等地,重阳还有“上坟”与打麻糍个果 之习。如今以重阳节为老人节,有关部门于此日组织老年人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冬至 “冬至”为节气之 一,俗以此吉日,宜于筑灶、迁坟或修坟。“不到冬至不见寒”,从冬至日起“归九”,天气寒冷,须 历经“九九”81天,始由寒转暖。冬至以祭祖为大事,旧时,各姓大宗祠,于冬至日子时,在祖宗灵位前 陈列祭品,恭行祭祀,称为“冬祭”。又于此日给祀孙分饼分肉,叫“丁饼”、“丁肉”。家庭中亦于此 日备供品祭祖,有的上坟野祭。晚餐,即以祭祖菜肴过冬至节。1949年解放以后,宗祠巳废,冬祭随罢, 家祭亦大为减少。近年来,祭祖及过节之风渐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