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291437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

2、,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能从文本中感受天山的美好。教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流程:激情导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过关检测拓展延伸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资源: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

3、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课件展示天山景色图片) 二、自读自悟: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2.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认读。戈壁滩 白缎 山涧 飞泻 洄水涡 俯视 五彩斑澜饮马 无限生机 白皑皑 撑开 枝丫 马蹄 溅起重重叠叠 幽静 萦绕 五彩缤纷 绵延 矫健 马鞍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内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课文中有些语段、词句写得非常美,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了天山景物的特点,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在旁边

4、做批注。 3.我与同学交流批注。(读句子,说批注内容) 四、交流展示 在小组内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五、过关检测 1.照例子,写词语。 白皑皑 斑斑点点 巨大的雪峰 2.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改成陈述句) 六、拓展延伸梅雨潭(节选) 朱自清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

5、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便是杨花了。这时偶而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不着它。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分外: 倐地

6、: 飞花碎玉: 2、文中的比喻句十分贴切,用“”画出其中的一个。3、梅雨潭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梅雨潭? 板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 溪流游览的顺序 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教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