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文化异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271056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音乐文化异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中西音乐文化异同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不同文明造就不同文化关键词:文化差异,文明与文化,文化与乐器音乐文化,传承千年,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跟随人类的进化而进化。从远古简 单的物体之间的敲击形成的节奏的变化到现如今的各色各样的乐器所弹奏出来的美妙的音 乐,都无不应证了这一观点。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 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 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

2、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 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 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 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 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 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 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 几种截然不同意

3、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 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 之中。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 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这就使 艺术作品讲究含蓄。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 而不衰。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 20 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 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 大民众

4、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 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 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 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西方音乐,则自中世纪以来,“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是同时并存的两种音乐,其中 教堂音乐占绝对优势。自17 世纪开始,“教堂音乐”、“宫廷音乐”和“剧院音乐”呈现 三足鼎立的态势,迎合了西方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也满足了宗教礼仪和精神等不同 侧面的文化需要。18 世纪启蒙运动以后,近代“音乐会”体制的形成,使音乐成为具有自 足意义的艺术种类开始独立出来,艺术家对世界和

5、人生的体验与意念得到了人本主义的体 现。由此,音乐的分类线完全依照自身的组合、编制和题材类型(交响乐、歌剧、室内乐、 艺术歌曲等等)更加细化,音乐的“自律”地位最终完成。20 世纪中叶,工业化、都市化、 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的加剧,使音乐体系的分类又一次发生变化:“流行音乐”异军突起, 但鱼龙混杂:“民间音乐”的有限资源不断丧失。从语言方面来看,音乐的语言特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民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 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近年来,民族音乐学通过语言学的方法开始注意到在各 种文化的音乐中,在不同的程度上他们之间所体现的差异与其语言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他 们有着各自的音乐语法结构。

6、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语法、句 法等结构。有关中西方音乐的语言结构,可以从表层与深层方面来进行比较与分析:表层结构方面, 西方音乐的语音是“乐音”,中国音乐的语音是包含“含有声调或噪音的乐音”。深层结构 方面,无论是从音乐语言的语法结构、音乐语言的操作方式、音乐语言的感知方式等哪种角 度来看,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突出的差异性可以概括为:开放型(中)封闭型(西)。比 如中国汉语的语法结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西方的音乐语法结构“形式严谨”:在音 乐语言的操作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口头的”,西方注重“书面的”:在音乐语言的感 知方面,中国音乐是“感性的”,西方是“理性的”。

7、二:不同文明造就不同文化随着人类的迁移和变化,音乐亦随之而改变。海洋文明,陆地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了不 同的文化,这不同的文化也在音乐文化上有所反应。在陆地文明中成长的人们,通常是含蓄,内敛,而海洋文明则成就了开放,热情的性格。 这也在音乐文化上有所反应。以各自文化生成所依赖的地理环境基础的差异为依据,我们可以把中西文化双方分别归结 为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也即所谓的“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造化之功,同时也说明自然环境 对人格塑造影响的巨大。“人的个性是先天组织和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 处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产物。”这里的环境

8、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而且也包括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得到某种熏陶和影响。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 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 相同。”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 状态,从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 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 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 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

9、识;眷恋家园故土,提倡清静无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所谓的“山性使人塞,水 性使人通”,便是这个道理。“东方人并不具有西方人的忙碌和竞争意识,他们总是显得严 肃、执重,从不着急,时间观念淡漠。就象效率一词代表着西方社会中支配人们思想的 基调那样,中国人常说的马马虎虎一词也表明了他们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生活圈子的 狭隘与封闭,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固定性和长久性,为了能够和睦相处,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 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也培养成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 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养成中

10、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半岛之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 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的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 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 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 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 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马克思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在一定地方、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 上所产生的生产关系来影响人的”因此,对于对形成的文化观念影响巨大的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11、我们既不能加于夸大, 也不能过于缩小,既不能过于强调,也不能随意忽视,而应该客观、公正。正如罗素所说的 “目前的科学不能完整地说明国民性问题。气候和经济环境虽说明了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三: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乐器东方的主要是吹奏和弹奏,讲究一个行序渐进,使人渐渐沉迷于其中。西方的则以击打为 主,所以音调紧凑而富有节奏,使人热血沸腾。在研究报告中可以就这两方面本质上(产生 的音质上)予人的影响和形成这两种音乐风格的历史、地理及人文条件进行阐述。以古琴和钢琴为例:古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如果就其历史的源远流长而论,古琴可说是中国 古典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钢琴是西洋近代音乐的代表性乐

12、器之一。如果就其功用的影响深巨而论,钢琴可说是西洋 近代音乐的经典性代表乐器。古琴和钢琴的原始形态最初都是拨奏的弦琴。古琴至今依然持守其拨奏的手法,钢琴逐渐 演变成键击的乐器(陇菲按:所谓“古钢琴”者,有拨弦和击弦的两种)。古琴所用,乃五度相生调弦、十一徽定位之律。应该说是一种类似于西洋律学家所谓“纯 律”的律制,亦即查阜西所谓“自然音阶”之律,钢琴所用,乃十二平均律 古琴曲中,大多是旋律的进行,偶尔也有和音的运用;钢琴曲中,即使是旋律的进行,也有 和弦的伴奏配置。古琴的音色,由于其构造的简古,似乎更加原始。古琴之弦线,经手指的拨奏,似乎更加 自然。钢琴的音色,由于其击弦的机械,似乎有所异化。

13、钢琴之弦线,经榔头的敲击,似乎比较 生硬。总而言之,音乐,确实能给人制造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的境界,无论是中正典雅的中国音乐, 还是热情洋溢的西方音乐,确实都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文化有差异,音乐无国界,当我们了 解欣赏交响乐在各乐章的停顿间不应该鼓掌时,不妨也了解一下曲牌既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播 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国传统音乐特有创作思维的反映。这样能够更好地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音乐发展,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各种音乐作品。参考文献: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 作者:蔡际洲 来源:音乐研究 音乐笔记 作者:肖复兴 学林出版社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美保罗亨利朗著张洪岛杨燕迪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 03 期 作者:刘承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