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熙大帝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244044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康熙大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康熙大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康熙大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康熙大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康熙大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康熙大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康熙大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康熙大帝论康熙大帝管理学院12级工程造价四班,李秋燕,学号:631204110423.摘 要清圣主康熙帝,原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他是顺治帝第三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他的出身与众不同:他身上有满洲,蒙古和汉人的三种血缘。他8岁登基,在位61年,功劳极大。康熙通七国语言,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诗词歌赋不需多说,且其能算数学,又习武术,医学,工程技术,书法音律都有所研究,可谓神人!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北灭葛尔丹,南收台湾岛,驱逐了沙皇势力,平息蒙藏地区动乱,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在经济建设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积极治理国家,六下江南,体察民情,任用贤才,善于纳谏,体现了一

2、代明君的风范。其功绩之伟大,足可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正可谓是千古一帝!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处于封建社会的没落时代,康熙为什么能成为一代明君呢?从康熙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帝王呢?他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让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让世界人民都知道还有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存在呢?关键词:康熙,爱情,收台湾,平三藩,定西域千古明君话康熙一夺宫初政 康熙皇帝的童年生活并不幸运。董鄂妃因为爱子夭折,郁郁寡欢而死,在其死后,顺治爷因悲痛也走下了历史舞台,有人说顺治是驾崩了

3、,也有人说顺治是到了五台山上当了和尚,但是这对康熙来说这并不重要,不管自己的皇阿玛去向如何,自己都得从此时此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时康熙帝年仅八岁。在康熙十岁的时候,其生母也病逝了。小玄烨昼夜守灵,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无不感动,可见其何等种孝!不幸的童年,没有成为康熙的绊脚石,反而促使康熙更加的奋发向上,勤奋学习,磨练意志,培养自己自信,自立,自强,自励的精神,而这些都是康熙能在在位期间取得丰功伟绩的基础。 后来由于机缘巧合,拜伍次友先生为师,师徒两人在一起讨论诗词歌赋,畅谈国家大事。康熙帝从伍次友那学得很多东西,康熙也可谓是伍次友先生的忘年之交,伍次友

4、深得康熙喜欢和信赖。伍次友曾为康熙订过这样的治国方针:先除鳌拜,再平三藩,南收台湾,后定北疆完成一统大业!果然,这位年少的国君,做起事来准而稳,在其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帮助与支持下,很快把嚣张跋扈的鳌拜铲除掉了,康熙念其曾经劳苦功高,并未处以死刑,而是终身监禁,并且只惩治鳌拜死党,没有扩大化。康熙帝在鳌拜这件事情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他的英明与神武,小小年纪便能做出这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无数英雄竞相折腰。在除鳌拜的过程中,体现了这位少年君王的勇敢,果断,沉着机智,对整件事情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做事迅速,干净利落,部署周密,使其毫无防备,一举清除鳌拜及其同党。康熙帝对整个事情格局的把

5、握,俨然具有英明政治家的风范,以为谋略家高瞻远瞩。一位胸怀博大,手腕高明,态度仁爱的明君,逐渐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天道茫茫,自由真理在,万里晴空,河汉盼晏清。康熙开始加强皇权,完善制度。清承明制,仍不设宰相,康熙帝勤于政务,每天举行“御门听政”,为使内阁权利受到限制,创建了南书房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皇权。他表示“天下大权当归统一”,“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为此,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权利,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些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罚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

6、迷走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康熙帝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着手完善满清官僚政治制度。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从此内阁作为满清法定中央政府、作为官僚政治的重要性质,其地位稳定下来并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开始纂修大清会典。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九年完成,共162卷。从此,清朝官僚政治的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初步实现了政治运作的规范化。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康熙铲除鳌拜后,年轻的康熙开始亲自掌管朝政,但是此时此刻国库空虚,人心浮动,可谓是四面楚歌:南面,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拥兵百万,谋反称帝;北部,察哈尔反清铁骑,乘虚偷袭京师;

7、西方,汪士荣屠戮钦差,长安兵变而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朱三郎”香会有数百万民众,四处秘密串联,策反,数十名太监为内应,阴谋举火为号,同时造事,欲颠覆大清江山。康熙真是大厦将倾而不惊,大地即将坍塌而不慌,他多次不避艰难与万险,微服私访,视察民情,诛办贪官。他慧眼视珠,不拘一格起用周培公等国家栋梁之材。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经过数次惊心动魄的斗争,终于扫清各种反清势力,巩固了大清的政权。康熙所做的这件事足见他的胆识,证明了他做事是在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第一,他力排众议,果断撤除了“三藩”。第二,在平息了“三藩”之乱之后,康熙任用贤臣治理河道,经过数十来年的努力,终于使得黄河变

8、清,从而更加收拢了广大汉族百姓的心。第三,康熙大帝还任用良将,操练水军,恩威并用,力排当时众多大臣的反对,向东收复台湾。第四,他开办博学鸿儒科,最大限度的选拔良臣,启用汉人汉人为官,借此缓和民族矛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五,他前往金陵,祭祀明太祖,借此团结到此时此刻仍然心向明朝的遗老些,并且向他们说明大清不是从大明王朝那里夺来的天下,而是从李自成的手中打下来的。康熙他纳忠言,整治贪官,开创了一代新的社会风气。第六,他北巡盛京,与东诸蒙古国结盟,诱葛尔丹西征,一举歼灭葛尔丹,完成中华一统大业!下面再来详细的叙述一下这几件事情。智擒鳌拜后,康熙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削平三藩”。当时,藩王势力很大,

9、割据一方,不受朝廷管制,并且每年将近要花掉国家税收的一半,挥霍无度。康熙在面对变局时,表现出了异常坚定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铲除这割据一方的政权。此时的玄烨不过年仅二十岁而以,他力排众议,决定通过撤藩来达到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当削藩的皇令一下达,三藩之首吴三桂马上起兵造反,自称是“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很快便占领了几个省。要知道,吴三桂那时已经60多岁,他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侍奉过四代君王,可谓身经百战,打仗经验颇丰。但是康熙至今却从未经历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当时形势,十分险恶,对于康熙十分不利。身处这种危局的情况下,康熙却显得异常镇静。到最后康熙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与出色的领导才能

10、,迎来了战争的胜利。就这样接近两个国家的大战,最后被清军平定了,到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与加强。在三藩刚刚平定后不久,割据台湾的郑氏家族发生内乱。康熙在这种情况下,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1681年七月,康熙下诏“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将军总督等统舟师进取澎湖、台湾”。施琅原本为降将,而康熙这样的任用,正可谓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同时也从侧面也表现出了一代君王为人之大度,这也是施琅不惜一切,宁可失去眼睛也要为康熙收复台湾的一大原因。这正是士为知己者死。康熙帝的远见卓识不单单表选在这些地方,也不表现在他统一台湾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就忘乎所以了,马上就走

11、,而这样一走的结果是不久匈奴和突厥有来了,千辛万苦的收回的领土有让他人给夺去了。而是对郑克爽等已往之罪,进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他采取若干重大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设府置县,驻扎军队,开放海禁和建设台湾。至此,在康熙统治的几十年里,台湾的经济、贸易、社会、文化、教育,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康熙帝统一台湾,步步为营,节节胜利,干的极为成功。康熙二十九年五月葛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自科布多起兵,向内蒙古大举进攻,于六月直抵距京师350公里的乌兰不通。康熙帝了解葛尔丹无意和解,便决定亲征,虽然康熙因染病而回銮,但康熙帝之前部署严密,准备充分,清军战术得当,取得了乌兰不通之战的胜利,但福全误中敌记,

12、坐失战机,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葛尔丹逃跑,康熙帝决定再次亲征。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再次率军亲征葛尔丹,在昭莫多将其击败,葛尔丹精锐丧失殆尽,成为大漠孤魂。但葛尔丹不甘心失败,继续制造麻烦,于是有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至克鲁伦河北岸的托诺山。葛尔丹在众叛亲离下死于逃亡途中。康熙帝闻报葛尔丹兵败身死,即不战班师回京。康熙在位期间,还曾进军西藏,抗击过沙俄的侵略。我们不得不感叹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一个真正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圣明君主。三、黄河清玉宇见祥瑞康熙认为“家给人足,而后世济”,在继续采取轻徭赋税,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他仁爱的一面。其一

13、,是废止“圈田令”,即废止满清贵族圈近京州县田地的特权,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此举赢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赢得了亿兆人民对康熙的爱戴;康熙在诏书上说:“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其二,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而从现在开始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其三,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来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原种之人,灵气耕种”,永为世业,号为“更名田”。这些农民成为自耕农。这一政策将直隶、山东、山西、湖广、陕西、甘肃等地废藩田改为

14、民地,自耕农大量出现,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其四,改革赋役制度。1646年,清廷以明万历时旧籍为准,着手编纂赋役全书,到1657年完成。1685年至1687年,删除全书上的田赋尾数,重新编成简明赋役全书。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的私征烂派和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在催征办法上也不断改变,如从发给花户“由单”到“串票”,再到“滚单”等。康熙对农业发展很重视,自己也曾在京城种下特种水稻,历时十几年才成功。他在位时,百姓富足,粮仓充盈,这为他在各种抗击外战时做足了准备!清朝是少数民族之一的满足的贵族建立起来的。满足知识分子很少,统治者想要管理好泱泱大国,不依靠广大的汉人只是分子绝对不行。然而,清廷入关

15、后,虽然随着其军事斗争的姐姐胜利,亢请斗争逐步被镇压下去,汉族知识分子纷纷想清朝靠拢,但仍有相当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对清朝持反抗或不合作态度。长此以往,清朝将很难长期保持其统治。顺治朝已经对汉人只是分子进行笼络,康熙帝加大了力度,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手段主要是扎住汉人知识分子的心理,通过多种手法,冲淡汉人知识分子对清王朝的仇恨心理,使汉人只是分子增强对清朝的好感。具体来说有如下六个方面:1、祭祀历代帝王。2、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康熙六次南巡,此外,他还祭祀大禹陵、明孝陵,祭祀孔庙,唤起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好感。3、利用教育机构和科举对学生和举子灌输程朱理学,以理学控制汉人知识分子思想。4、以选

16、官为诱饵,康熙十八年例外举行由外官推荐举子的博学鸿儒科考试。5、修明史,其目的是安慰明朝遗民。6、康熙五十二年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含,即兴赋诗,给人以满含融洽和乐的印象。康熙在位期间还大修水利,他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国事,曾书而悬之宫柱上,以示他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他在有生之年六次南巡,主要是视察黄河、淮河、运河工程,安抚民心,促进生产。而苏北地区,则是他巡视的必经之地,而对淮阴的黄、淮、运交汇处及洪湖一代则作为重点考察地区。他每到一处,不畏劳苦,亲临现场,商讨之水方案,使苏北水利事业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实为我国历史上重视水里帝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河道总督靳辅和陈潢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整日忙于治理河务上,终于,在康熙帝平定葛尔丹后,黄河水清了,正可谓:黄河清玉宇呈祥瑞,康熙帝一统万年清!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怎么说呢,自古以来,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