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8068354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九年级课内专题中的古诗赏析练习(教师版)一、卜算子咏梅比较阅读练习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卜算子 咏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陆游读陆游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反其意而用之。 寂寞开无主。风雨送春归, 已是黄昏独自愁,飞雪迎春到。 更著风和雨。已是悬崖百丈冰, 无意苦争春,犹有花枝俏。 一任群芳妒。俏也不争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把春来报。 只有香如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整理是咏梅的? 2.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表达了什么感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又表达了什么感情? 3.自古以

2、来就有很多咏梅的作品,回忆你读过的作品,至少写两句咏梅的诗句。 参考答案:1.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了解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2.毛泽东的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的词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3.示例:王安

3、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一片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4、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整理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整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参考答案】 4、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 5、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思对即可)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整理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4、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二、陆龟蒙白莲阅读练习1、 赏析:“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提示:诗人借吟咏白莲,咏赞白莲的淡雅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抒写白莲内心的幽恨,流露出诗人在隐居中孤高寂寞,自伤迟暮的情怀。)2、 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提示: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三、采莲曲【王昌龄】阅读练习:1、结合诗句,

5、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四、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练习1、蝉中写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的句子是 , 。诗中的三、四句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是 句,其作用是 。2、诗中的蝉具有的品格,第三句中的“高”字有两层含义(1) (2) 3、和虞世南(清华人语)写蝉不同,骆宾王的 ,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4、杜甫的孤雁中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心情的诗句 。杜甫借孤雁寄托自己

6、离乱漂泊中失群的痛苦心情的句子是,孤雁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自己爱憎感情的诗句是。5、郑谷的鹧鸪中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的诗句是 , 。6、鹧鸪诗中以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动人,并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声之悲的诗句是。7、孤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8、孤雁中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9、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答案: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议论。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2、清廉 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暗

7、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本以高难饱,徒劳费恨声。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4、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5、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6、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7、答: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8、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9、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五、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13题。 蝉 虞世南

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一、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六、池鹤练习【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鉴赏关键点】托物言志,语言平易浅近;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自主练习】1.白居易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写仙鹤之美2.阅读首联,我们自然想到的一个成语是:( )3.揣摩一下诗中的”丹砂“和白雪”分别指代什么?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共二首,您说的是其中之一。4、白居易的池鹤一诗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渴望回归自然的句子是: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5、诗中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风姿超凡,不讨好别人的诗句是: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回答如下:形态、羽毛、叫声、特立不群鹤立鸡群羽毛像雪一样白,丹砂指的是冠如丹砂一

10、样红,七、山中王勃练习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注】此诗原题思归,为整理漫游蜀中时作。(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3分)答:(2)本诗表达了整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5分) 参考答案:(1)秋季(1分)。 长江 高风(1分) ,黄叶(1分)等意象。(2)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1分)整理俯瞰秋天的长江,水流平缓如悲伤凝止般不动,可这悲伤映射整理内心羁旅在外的惆怅,触动了整理归家的愁思。(2分)直抒胸臆后,整理描写了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意境开阔,思绪无穷。用简炼形象的语言概括了整理的怀乡思归之情。(2分)八、城东

11、早春阅读练习城东早春 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1.“城东早春”的“早”从第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为什么?2.最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早春”的?1. 才、未。2.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盛春艳丽之景,反衬出早春之景的清新。3、 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整理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

12、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整理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答出以上三种表现手法的一种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等)九、王之涣凉州词阅读答案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