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791340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朱翠翠 聊城大学 252000)摘要我国古代典籍繁富,现存古籍绝大部分为雕印本。雕印本又因雕印时代、地域、刻书单位,以及版本形式、刻印情况、流通情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本文拟就从地域角度划分的标准对建本的源流与特点作浅要的论述。关键词 建本 源流 特点 地域 我国古书形式多样,版本类型繁多。根据时间、地区、出版者、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的种类。按地域划分,古书版本可分为:建本、川本、江西本、平水本,还有外国的朝鲜本、日本本等。下面拟就对建本的源流和特点加以论述。一、建本的源流福建雕版印书始于何时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清

2、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卷七引据把建安雕版印书的起源划自唐代。建阳文史专家刘建在大潭书中也认为建本起于唐。而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一书中认为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可遗憾的是,迄今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一件唐末或五代建本图书的实物。对于建本图书,“又据序东华录所载,乾隆帝尝遣员调查建安余氏家刻书的历史,云余氏后人余廷勷等呈族谱,载其先世自北宋建阳县之书林,即以刊书为业。”1由此则建阳刻书之胜当在北宋。从传世的雕版印品来看,福建在北宋时期也确实已经形成了较发达的刻书业。北宋开国承五代乱离之后,书籍刊刻甚少。又历经战火洗劫,经史典籍了无孑遗。刻书之事至宋真宗时才兴盛起来。北宋朝廷曾在乾德四年(966)和太平

3、兴国三年(978)两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亡逸书籍。通过予官给钱等各种办法鼓励民间献书,收到很好的效果。宋史邢昺传曰:“景德二年(1005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2北宋初期的刻书主要限于官方刻书,且精于校雠,由国子监直管。在治平元年之前,朝廷对擅自镌刻图书严加禁止,民间刻书要向国子监申请才行。到熙宁元年之后擅刻之禁松弛,私刻坊刻大量兴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建阳刻书业的兴起也应当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其后全国形成了三大刻书中心:杭州刻的称为浙本,四川刻印的称蜀

4、本,建阳刻书主要集中在麻沙、崇化两地,称“建本”,又称“麻沙本”。宋代福建刻书业分布在福州、莆田、建阳等地,而以建阳地区最为集中。“闽本”一般泛指福建刻本,而“建本”则多指建阳地区刻本。宋朱熹曾说:“建阳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3可见当时建阳版本书籍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张秀民在他的南宋刻书地域考一文中对建安、建阳两县书坊主人有名有姓可考者作了统计,共计三十三家。这些书坊中尤以建安余氏(下渊余氏明经堂、建安余彦国励贤堂、建安余恭礼宅、余氏广动堂、建安余仁仲万卷堂、余靖安勤有堂)最为有名。北京图书馆尚藏有南宋建安余仁仲万卷堂刊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十二卷、礼记注二十卷、周礼

5、注十二卷。及至元代,与宋建本相比,元建本在数量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其出版单位也很多,书林清话卷四中就列了二十四家之多。除一般的经史子集外,元建本中还有一些通俗读物,如各种民间诗歌、戏曲、话本、小说集等。这些书主要供城乡民间艺人说唱使用,如大宋宣和遗事、京本通俗小说等。这类书籍为我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起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中一部份话本影响很大,导致后来著名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产生。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套建安虞氏刊刻的讲史话本,现存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五种。此外建阳书坊还刊刻了一些元散曲选本,

6、现存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其中,阳春白雪还有初编、重编两种刻本,颇受时人欢迎。明代是建阳坊刻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刻书机构众多,官刻、坊刻数量又远胜前代,建阳麻沙、崇化书坊多达二百二十多家,大都世代相传,以刻书为业。其刻印的数量超过宋元时期。刻本内容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还有许多通俗普及读物行世,如小说、戏曲及民间日常用书上。许多有名书肆集编校、刻印销售于一体,书价低廉、行销四方。尤其在嘉靖、万历时达到鼎盛的高峰,仅建本小说杂书类刊刻就达千余种。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在崇化书坊首先付梓的。明建本是沿着宋元遗风发展下来的,其中不少书坊经营刻书事业

7、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宋元时期,麻沙崇化两坊刻书规模难分轩轾,元朝至正二十三年,麻沙书坊毁于兵火,刻书重心向崇化转移。崇祯元年,麻沙书坊又遭大火,此后建本日趋衰落。崇化书坊在明末天启、崇祯朝也开始走向衰弱;明末清初因战火波及,加上清末咸丰七年再遭兵火,建安、建阳几乎成为废墟,刻工纷纷外逃,书版损失殆尽,刻书事业也从此一蹶不振。另外,江苏、安徽等地的刻书事业在明中叶以后蓬勃兴起,逐步取代了建本的地位,建本已不复过巅。加之,十九世纪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雕版印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及至光绪二十七年崇化书坊再遭火灾,三百七十多间房屋、店面毁于一旦,所存雕版、书籍全部被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至此,延续九百年之

8、久的建阳刻书业最后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建本的特点(一)、宋代建本的特点1、闽刻以建刻为主,建刻以坊刻为主,这是宋代建刻本的一大特点。宋代刻书事业的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已经形成。就刻书规模和数量而言,占主体的是坊刻。传世的宋代建刻本大多是书坊刻本,如建宁黄三八郎书铺刻韩非子、重修广韵,以及建安余仁仲万卷堂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尚书精义、古列女传等。私家刻书也占据了很大比例。元明两代,家刻渐微,坊刻则超过宋代。宋代的官刻、家刻和坊刻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有时甚至直接交付书坊刻印。2、宋代,建阳刻本内容四部俱备,其中又以经、史、子部儒家、医书、类书和文人别集为主。子部儒家类中,以朱熹学派人物的著作居

9、多。其原因一方面是宋代重科举,经书是士子求取功名,决胜科场的必读之书。另一原因则是南宋理学盛行,建阳乃考亭故居,学者众多,这类书籍拥有考亭学派的大量读者。3、从字体来看,宋建刻本字体多似柳体,起落顿笔,结构方正,字画严谨不苟,锋棱峻峭,瘦劲有力。正文横细直粗,小注则横竖一样粗细,劲媚丰润。如余仁仲刻礼记、春秋公羊经传解诂等。这一时期,建阳书坊还有一些工于篆书的刻工。如余氏刻书世家中的书工余焕,其书法“如正人端士眼古衣冠,巍然拱手,使人望而起敬,虽严师益友曾不过是”。4、宋代建本大部份用竹纸印刷。建阳地处闽本武夷山区,盛产毛竹,竹易造纸,造字资源丰富。如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本史记

10、集解索隐、元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事林广记等,经专家鉴定,用的都是竹纸。5、在图书的外在形式即版式上,宋代建本版式以半叶十行本居多,左右双边,细黑口,双鱼尾,便于折叠和装订,看上去也更美观。有相当一部分采用“蝴蝶装”,对书页起保护作用。有的刻本在边线外左上角还刻有“耳子”,内刻篇名或小题,便于读者查阅。另外,建本将正文与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为注释,注释又往往分两小行与正文大字平行,上下对照便于读者阅读。宋代建本图书已开始制作插图,其主要特征是上图下文,以图辅文,图文并茂。版画插图在刻本中出现,增强了图书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建本在全国率先使用插图,所形成的

11、建本版画在明万历前后达到鼎盛,成为著名的建安派小说画,对后来的版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元代建本特点元代建阳的官刻本,远不能与宋代相比。元政权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歧视汉人,官府的主要职务均由蒙古人担任,而蒙古官员对汉文化的并不那么精通,蒙汉文化自然会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元代的私家刻书,由宋代的繁荣转入低谷。但建阳的坊刻,却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书堂、书铺以及刻本的数量均超过了宋代。在全国现存的元刻本中,建阳刻本几乎占了一半以上,而建阳刻本,又绝大多数为坊刻本。元建本的特点主要有: 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戏曲刻本

12、等通俗类书籍,如元代建安虞氏刊刻的讲史话本,现存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五种,和三分事略、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乐府新编阳春白雪等。2、从字体来看,元建本则多用颜体,不过比南宋时建本字体更瘦,更圆劲这也是元代建本书体的主要特点。此外,建阳一些善于创新的书坊,间或也有行书上版,如后至元六年刘氏日新堂刻印虞集伯生诗续编,元末建阳刻印朝野新声太平乐府等,写刻精雅,别具一格。间或也有草书上版。元坊刻则多用简体字或俗字。这种现象,尤以类书、小说等刻本最为常见。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甚至出现了假借同音字的现象。

13、如诸葛作朱葛,益州作一州等。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笔画复杂的字,大概是为了省工省事缘故。3、版式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早期多左右双边,后期是四周双边。多左右双边。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版心早期是白口,中后期转为黑口或开始是细黑口,以后逐渐变为粗黑口,多双鱼尾。元代建本还中出现了带图的封面,这是将版画刻印在封面上的首创。如刘氏翠岩精舍刻印广韵,较早使用了封面,题作“新刊足注明本广韵”;虞氏全相平话五种则在封上加上插图。带图封面的出现,以醒目的书题、明艳的图画吸引读者,既给读者提供了选购图书的方便,也为建本图书扩大了销路。这一具有广告性质的封面插图在出版史上是一个创新,影响深远。(三)、明建本的

14、特点1、明代刻书受到朝廷的重视。有明一朝刻书机构众多,官刻、私刻数量均远超前代。明代从宫廷内府、经厂到州县、官司刻风气盛行。建阳几乎每一任知县,均喜刻书。还有一些知县如李东光、冯继科等人均喜与书林人物结交,其中虽不无附庸风雅之辈,但对刻书业而言,多少是一个促进。2、刻本内容广泛,经、史、子、集、丛五部具备。其中类书、小说、戏曲以及日用通俗书籍刻印量远远超过前代,形成明代建本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在明代,通俗小说刊刻蔚然成风。当时刊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获利颇丰,加上小说书稿奇缺,建阳书坊编纂刊刻历史小说成为热潮。如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就者是岳飞抗金题材的最早长篇小说。清代钱彩、金丰所著的说岳

15、全传就是在熊大木的小说全汉志传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此后又有余邵鱼、余象斗等人编撰讲史小说,将自编自刻通俗小说推向新的高潮。3、明建本前期沿袭元代遗风,在字体版式方面,字体仍为赵孟体,版心仍为大黑口。中其版式风格、字体出现仿宋,字体方正,白口,左右双边,万历以后,字体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竖重。4、明代建本插图本大量出现,小说、戏曲、日用书籍多带插图、版式多上图下文,甚至出现了三节板。这一时期的刻书的盈利性增强,许多书坊,为了谋利除聘请文人编、校书籍之外,书坊老板也自己动手编写,如编写小说有熊大木就曾编有全汉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小说。编写类书则往往假托名人之名,以冀此招揽读者。出于谋利的需要,明建本也存在校勘欠精,粗制滥造,随意窜改古书,有意作伪的现象。建本作为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保存了典籍,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流传,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参考文献:1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2(元)脱脱等撰:宋史邢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3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M,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朱翠翠 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2023级 山东单县 25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