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7907769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

2、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3、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 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

3、人;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 心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 地段; 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 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

4、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6、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7、 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10、社区

5、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11、居住区与社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

6、居住区第一节 不同区位的居住区 (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一、 农村型居住区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与广阔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村庄”。农村型居住区是文明等级相对较低的聚居类型;空气质量与环境清较好二、 城市/城镇型居住区 1、环境相对较差 2、土地利用强度远远高于农村型居住区 3、差异性 4、人口和社会文化背景比较复杂三、 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郊区型居住区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不是,它们是从城市扩张出来的,患者逃离城市(污染与喧嚣)的目的将城市(污染与喧嚣)带往农村。1、 郊区型居住区一般会位于比较优越的自然环

7、境,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2、 郊区型居住区的土地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3、 郊区型居住区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否则难以支持必要的生活设施与形成基本的同质生活氛围,且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是居住(建筑),不像有些城市型居住区包含着多重功能。第二节 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根据地形地貌: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滨水居住区一、 平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平地上的居住区。用地方便、交通流畅、用地地形制约少,便于规划设计二、 山地居住区指的是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的居住区。 1、山地的生态环境比平地更为敏感和脆弱。 2、自然景观条件分配上不均匀 3、建筑形态千变万化 4、建筑强度一

8、般较高 5、交通条件上分配不均匀三、 滨水居住区就是沿着水域岸线修建的居住区。 滨水居住区反映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的亲水特性,常常表现出特别动人的美丽。4、 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 新旧居住区第四节 属于不同社会集群的居住区 主流居住区、边缘居住区主流居住区是为社会主流建造的居住区边缘居住区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主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指那些主动背离社会主流的人们集结成居住区被动型边缘居住区,主要由缺乏足够的生活竞争力与生活条件而不得已脱离社会主流的群体集结成成第五节 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高档 中档 低档高档居住区: 城市中心 城市边缘的郊区 住户间往来较少中档居住区低档居住区:主要为社会

9、中的低收入者建造的之所以低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居民的社会竞争力较弱,这造成他们自我期望值较低、对社会失望度较高、潜在的破坏欲望较为强烈。第六节 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封闭式居住区 开放式居住区 第七节 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 (纯化型居住区、混合型居住区)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纯化型居住区 1、居住于其他功能分离 2、规模较大 3、交通问题复杂 4、犯罪率较高5、带来较多社会问题混合型居住区 1、节约土地、交通空间和时间成本 2、交通混乱 3、风格不统一第八节 不同建设方式的居住区(自建居住区、他建居住区)居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居住区内的住房基本由居民自己建造。建造以低层为主他建居住

10、区主要由专门机构建造的居住区。采用批发建设的方式,相似性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第九节 不同层数类型的居住区(低层、多层、高层)低层多层高层小高层超高层1-34-6(6+1)77-11100m以上二、 多层居住区 所谓多层,通常指3层以上、8层(24M)以下。但我国的规范又规定了7层以上(含7层)必须有电梯,因此大多数多层住宅都改成6层,或将第六层住宅设计为跃层式,也就是业内常说的6+1层。三、 高层居住区 高层一般分为中高层和高层,100以上的超高层还很少。 住宅建筑7层以上(含7层)必须设电梯,12层以上(含12层)至少设2部电梯,故中高层的高度多为11层或11+1层。15、18、21、24、

11、27层较常见 从这4方面谈:用地、日照、通风、景观高层住宅大致分为 板式与 点式。板式多采用核心体加公共走廊的平面组合模式,点式则多为核心体放射模式,板式高层相对经济些,因为就设计原理而言,使用走廊可承担更多的户数,但板式对城市外围环境产生的压力过大,对风、光、视野的阻挡比较厉害。板式高层间距与高度比为1:1甚至更高,而规范对点式住宅(只要求不是太宽)的间距要求低得多,所以目前点式高层占主流。7、 不同建筑密度的居住区(高、中、低)建筑密度=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通常居住区的层数越低就越适合高密度,层数越高则越适合低密度。低密度居住区中密度居住区高

12、密度居住区居住区密度20%30-35%40%8、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第一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用地规模为了使居住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表3-1-1(68页)二,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

13、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50项,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它是构成社区中心的核心因素,应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并与住宅、道路、绿化同步建设,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层次需要。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成套分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相制约。第五节 道路系统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在规划结构中作业极为重要:既是住区的空间骨架,支撑起住区中的各个功能区;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等,道路系统的组织有人

14、车混流和人车分流等形式,路网布置有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以及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四,绿地系统居住区绿地是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五,空间与景观系统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具有特色空间景观的居住区形象,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一,基本形式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各种形式,基本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图3-2-1 81页)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

15、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实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的规模以一个小学的最小服务人口规模的下限,居住小区的直接组成单元为住宅院落。通常情况下,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3000-5000户,用地面积10-65公顷(人均用地10-43M2/人)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居住组团是指被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人、300-1000户,用地面积0.8-9公顷(人均用地8-30M2/人)3,以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