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769683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创设教学活动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规定:“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应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将突出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中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照本宣科)为主,出现了下列三种学习方式:被动接受型:“你讲人我记”,偏重结论的掌握,而忽视思维活动的过程;偏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培养。模仿再现型:把

2、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再现与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封闭读书型:过多拘泥于课本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以上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教学者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变革旧的教学方法、确立新的教学策略的前提下,努力创设教学活动情境,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其想象力,调动其尝试欲,给予其成功感,进而促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失为可行之方。一、创设想象情境,促成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转变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

3、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不断进化的源泉。地理学科涉及的面很广,宇宙天文、地质水文、环境资源、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讲都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这给学生思想的驰聘,想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向多向、多维拓展。1、创设再造想象情境再造想象是思维个体对记忆系统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整合以及扩展、创新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再造想象情境,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

4、性、广泛性以及创造性,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完河流的综合治理之后,我就组织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利敝”的辩论。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辩论十分热烈,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认为修三峡大坝有利的观点有:可发电、防洪、航运、养殖、灌溉、旅游等。对不利的担心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盐碱化、淹没农田、引发地震等。又如学习板块构造以后,我提出:红海将不断扩张,将来形成新的大洋后,红海东西两岸的自然环境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有同学回答:两岸地区都将变成森林茂密地区。还有同学回答:变化不大。另有同学回答:红海东岸仍是沙漠地区,西岸是气

5、候湿润地区,相当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通过这样的辩论,不论学生的见解是对还是错,但都是通过自己积极思维的,无疑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2、创设创造想象情境创造现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有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有趣而引人思索的地理事象。对于这些地理事象的思考,既可以是逻辑的,抽象的,也可以是直觉的、形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热情扶植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例如:在学习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之后,可提出问题:书本上讲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23o26,那就是说黄赤交角度数会变化说。如果变大,会

6、带来什么影响?如果变小,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想象的闸门迅速打开,思维象像展翅的雄鹰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设计这类问题供学生思考、想象,有利于将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二、创设质疑情境,促成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转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国也早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之论。这些不仅照示了疑为学的动力之源,也点明了人类乐于探究的天性,无疑也是教育工作者在选取教育教学方法时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传统教学模式,总是将教师的讲授奉为至宝,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以及课堂的狭小圈子中,

7、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知识多为被动接受,学习中缺少主动参与精神,性格上多依附性,欠缺自我意识,其创造性个性受到严重压抑与遏制。要想在当今教学中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还学生以主体到位,鼓励其大胆质疑,诱导其主动探究以及自行发现并解决问题。而精心创设质疑情境有利于促成学生的学习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促进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形成。1、创设批判性质疑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的影响,产生一种新

8、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见解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让其通过具体实例,形成自己的思维判断,获得正确的意见、观点、评论或结论。例如:教材中讲地震时,从破坏性方面讲得多,发生地震天经地义地被视为坏事,这时我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想一想,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害吗?”学生对这一问题立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他们认为:华夏锦绣山川的形成,地震功不可灭;地震岩屋断裂是“运矿机”;地震引发的火山,把含有大量矿物的岩浆带到带地壳上部或喷出肥沃、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地震活动地区,往

9、往是地热资源富集地区。这样,学生尝到了积极思维的“甜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2、创设探究性质疑情境青少年好奇心强,遇事好问,勇于探索,但易满足于初步探索的结果,因缺乏引导而止步不前。教学中,教师如果善用其心理特点,根据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水平,把握现成的教学材料,以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学入,无疑对其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创造性个性的发展大有益处。例如:在了解世界煤炭资源分布时,有学生就提出:“南极洲气候寒冷,为什么也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呢?”我及时表扬学生勤学好问。并鼓励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的思维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大胆猜测,提出了很多独有的见解:大陆漂移,极点移动等等。三

10、、创设交流情境,促成由“孤军奋战”向“整体协同”的转变众所周知,高中生具有爱动脑筋,喜好交往、乐于表现等心理特征。而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积极地创设交流情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则不仅能深化教学主题,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而又开放的舞台,对其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所学知识的场所,而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使个体思维获得磨擦与碰撞的环境,使其从中学会去芜存菁、集思广益、合作互动,改变其孤军奋战的学习状况,也有利于整体协同精神的培养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1、创设发散,

11、集中思维交流情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注重该类型交流情境的创设,不仅会使学生知识覆盖更广,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运用更为灵活,也会使得学生的思路大为拓展,思维更为敏捷、严密,并且更具创造性。例如:在学完气候的知识后,我提出问题:“气候是最活跃的地理要素,在它的影响下造成了哪些地理现象呢?”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向多方向发散。风、流水等塑造了地表形态;地表勃勃生机与气候密不可分;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同;民风民俗

12、的形成思考答案犹如喷泉汩汩涌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发展。2、创设合作交流情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需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创造一个融洽、开放、民主、轻松的氛围,尽可能多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组讨式、多人小组合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让学生在交流之际互相启发、互鉴、互补,形成交互的、立体的思维网络,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升华,这样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内驱力,进

13、而导致创新能力的形成。四、创设想象情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1按果索因(根据结果反推原因),讲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利用学生读图所得出的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并在海岭两侧对称分布?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让学生自己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

14、、移动、消亡的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这一学说,加强了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2、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

15、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无疑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我进一步提出如果青藏高原没有抬升,仍是一片海洋,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有学生马上回答:我国北方地区将变得更加湿润,西北地区沙漠将变成绿洲。我进一步提问:哪一个同学能说明原因?一个同学回答: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因为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更强大,影响范围更广。我进一步提问:西南季风对我国南方有什么影响?有同学回答:我国南方降水更多,容易产生洪涝灾害。还有同学回答:由于受印度洋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冬季将更温暖。等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诚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但仅限于教学情境创设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首先具有创新精神与意识,并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并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鼓励性的评价。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在教学中树立了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得以很好地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