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60540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7.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的编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号:4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模型及其量表编制Desig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BurnoutOrigin Questionnai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y Model姓名: 石 晶指导老师:郑子健 副教授张又新 教授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研究方向:心理测量与人才测评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9年3月1、问题的提出目前学习倦怠研究才起步不久,基本上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是以大学生为 研究对象的,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中学生的学习倦怠。这可能是由于在西方国家,中学生的

2、学 习相对轻松自由,而大学则是“宽进严出”,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故倦怠状况更为严 重。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有较大的差异,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学习压力小,而中 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不容乐观,这仅从教委的“减负”指示中就可见一斑。中学生与大学生在个体发展和成熟程度、要承担的学业任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 不同,若简单地套用对大学生的相关研究结果放在中学生群体上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因此 有必要对中学生群体的学习倦怠状况和成因进行探讨,尤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 段,更应多加关注,以免对他们的将来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中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还处在探索阶段,其产生原因

3、和 作用机制还不明朗,因此对其成因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同时,目前国内外还鲜有专门针对中 学生学习倦怠成因结构编制的问卷,以致学习倦怠的成因难以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阻碍了 学习倦怠的研究进展,因此,编制本土化结构化的中学生学习倦怠成因问卷就显得尤为重要。2、文献综述2.1 学习倦怠的定义在过去几十年中,对于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工作倦怠领域,特别是针对那些服务性行业 的从业者。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学生在求学期间,也产生倦怠感,从而 开始了学习倦怠的研究(Pines&Karf, 1989; Meier&schmeek, 1959; Gold et tal.1959 等)。对 学生而言,学

4、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指的是因长期课业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精神损耗,对 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淡和疏离的行为、及成绩未如预期的好而对 学校课业呈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1。我们认为,职业倦怠与学习倦怠是可以进行类比的,学习可以看作是学生的“职业”。与 工作一样,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心,在校中学生一般每周有 40 个小时在学校和学习中度过, 这还不包括放学后、周末的学习时间,更毋庸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了。与工作一样,学习有 固定的场所(学校)、组织(教师和同学)、任务(知识掌握)和规则(学校纪律)。与工作一样,学 生需要从学习过程中获取回报(知识储备),从中树立信心和

5、自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 此,职业倦怠的概念经过一定的修订能够用于学习倦怠的领域。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职业倦怠的概念,其中以 Freudenberger(1974) 和Maslaeh(1982)的倦怠定义被引用得最多。RiekLow(2001)提出,当学生无法有效的应对压 力,学校资源不够或是朋友不帮忙时,学生就会觉得空虚、精力被耗尽,就会出现倦怠。基 于 Maslach 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台湾学者 Meier, S. F& Schmeck, R. R. The 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 A Descriptive Profile. Journ

6、al of Collehe Student,1985,1:63-69 2杨惠贞. 影响资管学生学习倦怠及计算机学习成效因素之研究.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1998,7. 3杨丽娴,连榕,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集美大学学报, 2005. 6(2).- 1 -(杨惠贞, 1998)对学习倦怠做了如下定义: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倦怠、 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国内有研究者3(杨丽娴, 2005)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倦怠, 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 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

7、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综合前人 的研究,本研究结合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模型),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习倦怠是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资源缺乏或学习要求过大造成的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落的 现象。2.2 倦怠的结构及测量目前,用于测量学习倦怠的量表主要是以马斯勒其的倦怠量表(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为基础,对之进行稍微的文字修改。MBI有三种版本,都是有三个维度:情绪耗 竭(emotional exhaustion)、乏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缺乏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

8、mplishment)构成的。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量表。有些学 者就曾根据最早期版本发展了学生版。古尔德等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他们未来在教 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Form 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 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称为大学生量表。台湾学者采用MBI-GS来测量学习倦怠, 他们认为此量表的题项比以教育为主的量表更适合用于学生的情境。并将量表中的地点、对 象及工作性质修改, 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为此,对于学习倦怠三个维度的定义是:(1)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源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所

9、面临的一些夸大的要 求(exaggerated demands),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2) 乏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是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 应周围人。(3) 缺乏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个人表现出的一种无能感或丧 失能力的情感。MBI量表经过修改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报告了它的总量表和 分量表的系数都基本令人满意,例如鲍尔斯和格斯以学生为样本,利用马斯勒其的量表稍做 修改,来测量量表在教育情境中的信度和效度。其结果均支持测量的三层面情绪耗竭、 乏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

10、我国学者连榕(2006)根据工作倦怠的三维结构,编制了适合于我 国大学生使用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4。该量表共20 道测验,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低 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 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 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 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该量表在我国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研究中得 到了广泛的使用。杨丽娴5(2007)修订该量表,编制了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2.3倦怠的COR理论及JDR模型资源保存理论(Co

11、nservation of Resources,COR)是由Hobfoll提出的。Hobfoll指出,人们 拥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人们希望得到保护和保存的。这些资源可以是客观资源, 如汽车、住房;可以是条件资源,如朋友、婚姻、权力;也可以是个人性格,如自我效能和 自尊;还可以是能源,如时间、金钱与知识。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总是试图保存已有 的资源并渴望获得更多的资源;当资源受到威胁或不足以应付需求、资源失去或个体感到失 去,以及进行了投入却没有收获时,就会出现心理应激。从COR理论来讲,倦怠可以界定为 内在能量资源(主要是情感资源)的耗尽和情感、生理、认知能量的侵蚀。压力和倦怠的

12、产4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 , 大学生专业承诺 _ 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 . 心理科学 , 2006. 29(1): p. 47-51.5 杨丽娴,连榕,张锦坤 , 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 . 心理科学, 2007. 30(6): p. 1409-1402.生在于资源持续不断的丧失,使得个体或组织抵抗新的压力源的能力据渐渐弱,并体验到了 倦怠和其他与压力有关的问题。在COR理论的基础上,Demerouti. E在1995年召开的第五届欧洲组织心理学与卫生保 健大会上论述了工作资源、工作要求及压力与倦怠的关系,并在2001年正式提出了工作倦怠 的工作要求一工作资源模型(job demands

13、-resources model, JD-R),并且在各种职业中验证了 该模型的普适性6。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核心假设是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倦怠影响因素,如对于护士,病 人的要求是其产生倦怠的最重要因素;对于生产工人,工作量和缺乏自主性时期产生倦怠的 最重要因素;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其产生倦怠的重要因素,然而不管这些具体因素是 什么,都可以归为两类: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J ones和Fletcher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的 定义:其中,工作要求是指工作中持续不断的身体和心理付出。根据Hockey的要求控制模型, 个体在应激源一工作要求的影响下产生行为保护策略,并通过激活个体努力来实现,这种

14、努 力的激活水平越高、个体生理、心理上的付出也就越多。工作要求包括工作负荷、时间压力 情感要求、工作物理环境、倒班制度等;工作资源涉及到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或者组织 方面的内容,它们可以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降低工作要求,减少生理和心理付出,激励个 体成长和发展。工作资源包括社会支持、自主性、工作控制、奖赏、工作反馈、参与决策等 资源也可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包括经济回报、社会支持等;内部资源如自主 性、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等。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具有负相关,丰富的工作资源能够削弱 工作要求的消极作用。当工作要求高而资源有相对缺乏时,个体就很难应对高要求的负面影 响,以至无法实现工作目

15、标。工作倦怠的 JD-R 模型包含了导致倦怠的两个潜在的心理过程,第一个过程,工作要求带 来了持续的过度疲劳;第二个过程,缺乏工作资源使工作变得困难。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分 别与倦怠的不同维度存在高相关,由于工作要求过高及工作资源的缺乏,最终产生了倦怠。 目前己有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两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资源保存理论认为只要满足以下三种情况 的任意一种,就可能导致工作倦怠: (1)个体失去特定的重要资源;(2)工作要求无法充分满足; (3)工作付出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资源的获得可以帮助人们采取防卫性的应对措施并增强抵 御职业倦怠的自我效能感。这里所指的工要求主要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压力事件、过 重

16、的工作负担和紧张的工作气氛;而工作资源则主要包括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工作提升机 会、控制、决策参与和自主等。6 Schaufeli WB, S.M., Roma UG, Bakker AB, 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 3: p. 71-92.- 3 -Demerouti 的 JD-R 模型从工作特征的角度对工作倦怠的产生做出了独特的解释,对各类 职业中的工作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将个体与环境结合起来研究倦怠,并为探索应对工 作倦怠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2.4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影响学习倦怠的人口学变量主要有性别、年级、专业、民族等。Weckwerth We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