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58269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0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情况: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危害: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2)唐朝三省六部制:情况: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影响: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2、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丞相:明太祖朱无璋,正式废除;设内阁: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内阁制度正式确定; 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朝设置军机处:目的: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时间:雍正时期;影响: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

3、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高频考点一 在皇权与相权矛盾调整中不断演变的古代中枢权力例1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拟诏拥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废掉刘贺,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国降作山阳郡,刘贺降爵为海昏侯。刘贺的一生说明了( )A外戚干政导致政局不稳B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C宫廷女性势力不断扩大D郡国并行解决了中央

4、与地方矛盾【答案】A 【变式探究】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高频考点二 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例2寻找历史

5、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A秦汉时期 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答案】B 【变式探究】下面是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A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B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C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D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

6、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作为“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高频考点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的古代选官制度例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B官僚

7、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由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道德领域中的“孝”“廉”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D项正确。 【变式探究】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 高频考点四、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例4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

8、,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

9、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 高频考点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例5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 )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察举制,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

10、课笺奏”表明东汉时期察举制不再仅仅以德作为选官标准,而辅之以考试甄别对象,重视对官员文化素质的考查,C项正确。材料信息仅仅是提高官员的素质,没有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变式探究】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材料信息认为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流动,发挥着

11、无形的统合功能,即无形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故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A项与题意信息无关;C、D两项强调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员素质比之前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等相比较要高,与题目的要求不符。 高频考点六、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例6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C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D内阁掌握着明

12、朝的行政大权【答案】C 【变式探究】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渚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入仕做官新途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自设立起即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D地位和职能后期有较大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地位虽有提高,但是并不能正式统率六部,B项错误;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D项错误;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

13、变。故选C项。 高频考点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例7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答案】D 【变式探究】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科举制度的成熟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答案】D【解

14、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依据所学可知,皇家和大臣家子女联姻,大臣的势力会变大,不利于专制皇权的统治。所以禁止皇家与大臣的子女联姻,从而巩固皇权。从唐到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所以应选D项。 1.(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 2.(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