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57967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元宵节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元宵节的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元宵节的资料 篇一:相关春节元宵节的资料相关春节的资料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大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以后改为夏历正月初一 即农历正月初一 ,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根据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这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是汉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大家举行

2、多种庆贺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请求丰年为关键内容。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满、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春节是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域庆贺新年的关键节日。越南语称为“Tt Nguyn n” 节元旦 、日语称为“正月” 注:日本节日“正月”类似于中国的元旦也即1月1日。 明治维新后改称旧正月 、。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全部是最主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3、春节”一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节日,位居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首。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收司马迁等人的提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后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础上依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4、。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早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大家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久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所以得到确立。这么一来,原来各地域分别在冬末春初不一样日子举行的酬神、祭奠和庆贺活动便逐步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伴随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全部已出现,新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根据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

5、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因此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30天圆之夜的意思。依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和祭奠“泰一神”相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听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援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 公元前122年 开始建太乙祠坛祭奠,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奠,今后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元宵节期间,民间多吃元宵 汤圆 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另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流传至今,这一连串充满热闹欢乐的庆典活动称为“闹元

6、宵”。每十二个月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30天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大家对此加以庆贺,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大家关键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愈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么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

7、,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即使只有3天,不过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全部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爱好,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大家把这种食物叫“浮

8、圆子”,以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大家也以此思念离其余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部分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标是驱病除灾。伴随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演出。这个传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但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篇二:元宵节的资料元宵节的资料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关键活动是晚上的

9、观灯赏月,以后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贺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家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21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全部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步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奠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立“太初

10、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个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今后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有关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初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

11、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因此大家使用元宵命名之。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愿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到了当代亦有和元宵节相关的小说。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以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她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和“袁消”谐音,今后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以后有些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

12、街不许喊元宵。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全部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爱好,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雪中送炭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外层,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汤圆味道较浓,因此就配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喝一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好的吃法哦。玫瑰椰露汤圆玫瑰椰露汤圆单看外型已够赏心悦目标咯,吃一口,更有双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觉哦,椰汁、鲜奶再加上玫瑰花的芬芳,清润而暖和,再加上一样有美颜作用的芝麻汤圆,最适合女孩子品尝咯。香蕉奶皇汤圆奶皇汤圆最

13、叫人难忘之处就是外层够薄够干身,汤圆皮软糯不过不糊口,以往有芒果、麦提莎、榴及燕窝等口味,这次则返璞归真,以最简单的香蕉做馅,蕉味浓郁,软绵绵的口感并不比一向好卖的芒果逊色哦。桂花南瓜汤圆南瓜汤圆通常以南瓜做皮,这个则以南瓜做馅,外层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觉。汤圆放于桂花糖水内,外香内甜,确保这个元宵节会甜蜜蜜的哦。心汤圆心汤圆可说是层次感最丰富的汤圆,是云南人过年必吃的早点,馅料有火腿、花生蓉及晒干的云南桔皮,最出色的是汤底,用云南野生玫瑰,晒干后加入片糖和黄酒放入山洞内发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酱保留起来。吃发时后最好将汤圆切开,让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带清醇酒香的玫瑰花汤融为一体,几个香味同时向味

14、蕾冲击,实在非比平常啊三色汤圆三色汤圆是用草莓啊,胡萝卜汁啊还有就是绿茶啊放到汤圆皮或汤圆陷儿里做成的。红萝卜汁相思汤圆,搭配着杏仁汁、绿豆沙等多种糖水来吃,很的受大家欢迎哦。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大家关键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的历史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愈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到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么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愈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

15、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即使只有3天,不过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全部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爱好,因此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大家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以后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大家也以此思念离其余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部分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标是驱病除灾。伴随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演出。这个传承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但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21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