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7464394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和影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特征与影响李 晓 王静文20 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 或区域范围内的供应、生产链日益延长,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和中 间产品贸易将更多的国家与地区纳入到国际分工,形成了所谓的 全球或区域性生产网络。这是全球生产过程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 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加强了该地区各经济体 间的联系,且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东亚地区众多不同类型的经济体相互间在资源禀赋、工业化 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地理临近、交通便利,这些客观条 件有助于区域性生产网络的形成。总体来看,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的形成和发展还同以下一些

2、因素密切相关:1 生产过程分散化(production process fragmentation ) 的进展从比较优势理论到赫俄理论再到新国际贸易理论,主流贸 易理论一直将最终产品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产品的生产过程总 是在特定的国家或经济体内部进行,并通过国际贸易将这些最终 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交换。如果它们具有跨行业性质,则属于产业 间贸易;如果贸易对象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形态的同类产品,则 属于产业内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自 1990年代以来,中间产品和零部件贸易却成为推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的主要动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所谓的“生产过程分散化”的进展, 即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

3、成不同工序,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 成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 地区的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进程中来。出现生产过程分散化的原因有三:(1)生产技术的进步使价 值链可以被分割成细小的、可转移的零部件;(2)通讯和运输技 术的创新使得各国间的时空距离更加缩短,并使得速度、效率明 显提高,协调成本大为降低;(3)各国采取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大 大降低了贸易和投资壁垒。生产过程分散化的出现,有助于各国在某一产品的价值增值 链中找到适合位置,也使跨国公司可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布在最 合适的国家和地区,这就推动了以往按产品或产业进行国际分工 的方式向直接按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方式过渡。此

4、外,由于 中间产品与零部件需要不停地跨越国界,国际贸易统计中必然会 出现重复计算,这也是 20 多年来国际贸易增长格外迅速的原因。2 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FDI )的发展众所周知,水平型(或市场追逐型)FDI主要以占领东道国 市场为目标,而垂直型(或称效率追逐型)FDI则以利用东道国 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其他资源为主要目的,其最终产品也主 要是销往母国市场或第三国市场。长期以来,东亚地区的FDI更偏重于垂直型。过去,日本通过以 FDI 为核心的产业转移,将其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 移到东亚“四小龙”。东亚“四小龙”在实现工业化之后,再将这些 产业转移给后发的东盟与中国,从而实现“比较优势

5、的循环”。在 生产过程分散化出现以后,日本与东亚“四小龙”更多的是将某一 产品或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工序分离出来,转移到中国和东盟国 家,利用其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组装之后再出口,同时自己保有 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工序。这在电子产业 或一些机械制造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垂直型 FDI 总体上的技术溢出效应不如水平型 FDI 显著, 但这种类型的FDI却更加有助于整合区域内的各国资源,充分发 挥各国的比较优势,使区域性国际分工模式向动态化、合理化的 方向发展,为区域生产网络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3东亚各经济体的政策鼓励与拉美传统的进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不同,东亚各经济体多 选择了出口导向

6、型工业化战略。同样,在对待外资的态度上,东 亚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引进 FDI 政策(拉美则主要是借外债)。 不过,在对待 FDI 的问题上,以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东 北亚经济体同以东盟为代表的东南亚经济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前者在经济起飞时面临较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可利用自身技 术、资本积累来实现工业化,因而都有一个成功的进口替代阶段; 而后者则处于竞争愈发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无暇实现自身的 资本积累,只能寄望于通过 FDI 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中国吸取了东亚高速发展与拉美债务危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改革 开放之后也选择了依靠FDI吸引外资的道路,且要求企业以岀口 为导向,以赚取外

7、汇为目标。在对待 FDI 的态度上,东盟国家与中国主要经历了两个阶 段:从上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它们实行的是有选择的 FDI,即主要集中在岀口加工区;此后,马来西亚和泰国从1985、 1986 年开始,菲律宾、印尼和中国从 1991、1992 年开始,对 FDI采取了更加欢迎的态度,尽可能多地吸引FDI。自1993年 以来,中国一直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 FDI 数额最多的国家。与此 同时,这些国家和地区还采取了岀口退税政策,以及对用于岀口 加工的进口零部件实行免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等,有力地推进 了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可以看岀,生产过程分散化为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前 提条件,

8、先进国家(地区)的FDI与后进国家(地区)的政策支 持使得区域生产网络的岀现成为可能。需要指岀的是,生产过程 能否分割为两个以上的环节取决于产业技术及其类型,因此以生 产过程分散化为基础的区域生产网络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电子产业等领域内。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特点1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由表1 可看岀,在世界三个主要经济区的贸易方式中,东亚 的零部件贸易自 1 992到2004年间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4年,东亚零部件贸易所占的比重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北美自由 贸易区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份额,而欧盟则出现了显著的下 降。同零部件贸易相比,东亚的最终产品贸易份额则是三个地区 中最低的。由此,

9、我们也可看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特点,即以 零部件贸易为主,加工组装后的最终产品主要销售到区域之外。表 1 零部件贸易与最终产品贸易中区域内贸易所占比重 (单位:)、经济区域零部件与最终产品、东亚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出口199248.046.666.1200467.449.153.0零 部 件进口199262.743.269.8200473.741.960.0199254.444.567.5f总额200470.345.458.2出口199236.750.659.6最200440.461.853.6终进口199258.738.065.8产200456.641.456.4O 口口总额199245.24

10、3.562.6200445.249.754.4数据来源:UN comtrade2形成了“三角贸易”格局加工贸易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即进口大量的零 部件与半成品,加工之后将最终产品出口到国外。在东亚区域生 产网络发展过程中,中间产品主要由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提供, 出口则依赖于欧美尤其是美国市场,这就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三 角贸易”格局。由于中国已经以其巨大的市场规模、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及 各种优惠政策成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 以通过对中国贸易伙伴的考察来了解这种“三角贸易”格局。由表 2 可直观地看出,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市场,以及通过香 港进行的转口贸易;而

11、中国的进口则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东 盟、中国台湾等地区。欧美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东 亚则成为逆差的主要来源。表 2 2005 年中国前十位出口市场与前十位进口市场前十位出口市场前十位进口来源地排序国别/地区金额(亿美元)占比(%)占比变化(%)排序国别/地区金额(亿美元)占比(%)占比变化(%)1美国1629.021.40.31日本1004.515.2-1.62欧盟1437.118.90.82韩国768.211.60.53香港1244.816.3-0.73东盟750.011.40.24日本839.911.0-1.44台湾746.811.3-0.25东盟553.77.30.15欧盟7

12、36.011.1-1.46韩国351.14.6-0.16美国487.37.4-0.67台湾165.52.2-0.17澳大利亚161.92.50.48俄罗斯132.11.71.70.28俄罗斯158.92.40.29加拿大116.51.50.19沙特122.51.90.610澳大利亚110.61.5-10香港122.33.6-0.2总值7620.0100.0-总值6601.2100.0-数据来源:3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贸易关系在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体间存在着 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亚各经济体在 美国贸易逆差中的份额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日本大幅度下降,东

13、亚“四小龙”也显著减少,东盟四国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只有中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自 2000 年起已超过日本成 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特别是自 1995年以来,中国在区域 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各经济体对华 出口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国作为中国主 要出口市场的地位更加突出,这就导致目前的“三角贸易”形成了 以中国为枢纽的新格局。1997 年之后,中国从东亚进口与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之间波 动性逐渐趋同,中国作为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出口平台的作用日益 突出。可以认为,中国出口取得的成功是所有东亚经济体出口的 成功,其他东亚经济体在世界市场上的不成功可以在

14、中国市场得 到弥补;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出口的出色表现也为自己带来了 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并替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美 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主要对象。三、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影响1区域层面:经济周期更加协调一致经济学家们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贸易对伙伴国之间经济周期 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向:产业间贸易强调了各国产品的专业性, 从而导致了伙伴国间经济周期的偏离;而产业内贸易则趋向于增 强贸易伙伴国之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使区域内贸易占东亚贸易 总额的比重由 1980年的32%上升到了2005年的50%以上,由 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主要由垂直型FDI构筑,并且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使得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周期日益趋于一 致。与此同时,由于东亚同欧美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 使得东亚同欧美的经济周期逐渐偏离。这一现象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即已开始,特别是随着 1985 年日元升值、日本增加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和 FDI 之 后,东亚其他经济体与日本的经济周期越来越一致,与美国则越 来越偏离。但由于除了日本之外的东亚经济体为保证对美国的出 口,多选择了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日本是自由浮动,香港是 硬钉住),在 1995 年之后日元下跌、美元升值的情况下,东亚 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