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744689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共7页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主流贸易理论的发展(作者:单位:邮码:)随着国际经贸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非常活跃,主流贸 易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本文就此作些介绍。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历来被经济学家所关注。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的“剩余产品出 口 ”(Vent for Surplus)模型体现了他对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认识。 李嘉图在其比较成本理论中同样阐述了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 想。约翰穆勒关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论述启发了人们从新的 视角认识贸易的作用。D.H.罗伯特森在30年代提出贸易是“经济增 长的发动机” (Engine for Gro

2、wth)的命题,50年代R 纳克斯丰富 和发展了这一学说。纳克斯认为中心国家经济迅速增长引起的对发展 中国家初级产品大量需求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指出了具 体传递途径。马克斯科登则提出了贸易的收入效应、资本积累效应、 替代效应、收入分配的效应及要素加权效应理论,并认为这些效应都 具有累积性,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随经济的发展逐渐强化。哈 勃勒(Haberler)完善了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他把贸易的促进 作用概括为:(1 )贸易促使欠发达国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 )通 过市场的扩大促使劳动力流动及规模经济获得;(3)国际贸易传输新 观念、新技术、先进的管理及其他技巧;(4)贸易刺

3、激资本由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5)新设备的进口刺激国内需求;(6 ) 国际贸易同时又是最好的反垄断的武器。80年代中期以后,以罗默 (Romer)、卢卡斯(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创新作为推 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同时认为贸易促进了创新活动,创新活动 推动经济增长。二、作为外生变量、内生变量的技术与贸易传统贸易理论中早已注意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但是直到80年代后期 国际贸易理论才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结合 起来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着李 嘉图的模型,仍然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 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

4、平的影响,另一类则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 变量,不仅研究技术变动怎样影响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把技术发展 作为科学研究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 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的贸易理论马库森和斯文森(Makusen and Svenson, 1985)用技术作为外生变 量的差异说明发达国家之间和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他们研究证明在 两国资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相同、产品生产需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投 入及不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技术的某种差别就会导致劳动生产率 的差异,在两国贸易中,各国都将出口其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 戴维斯(Davis)以两个国家两种产业研究了技术的变动的

5、影响。他 假定第一种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而第二种产业生产两种不可完全替 代的产品,其中一国在第二种产业的生产中与国外技术上略有不同, 在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比另一国略胜一筹。在自由贸易条件下, 要素价格的相等将导致该国生产和出口这种产品,而另一国则会生产 出口另一种产品。马库森、斯文森及戴维斯的研究说明,即使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 争的市场上,技术上的差异亦可引起同行业产品间(Intra-Industry) 的贸易。克鲁格曼则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影响。他 证明了如果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其结果是中性的。对发达国家 来说,技术进步使其产品更加先进,不会受到别的国家的威胁

6、,也不 威胁别国;对落后国家也没有坏处,技术差距拉大使后进国家有更大 的空间发展和赶超。因此技术进步对两类国家都有利。如果技术进步 发生在后进国家,它将缩小两类国家间的差距,对原来先进国家是一 种竞争,对他们不利,后进国家会因自己有能力生产这类产品而减少 进口,从而导致该类产品价格下降,对先进国家不利。如果这种产品 需要密集使用后进国家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则对后进国家也不利。内生变量的技术与贸易把技术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大热点,主要研 究技术变动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 与社会福利的影响。技术变动有两种情况:第一,从经济行为中学习 而获得的(Learn

7、ing by doing),第二,技术革新,通过研究和发展(RD)而获得的,前者是被动行为,后者是自己创造的、主动行为。技术进步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对别人先进技术(包括思想、管理)的学 习,也可以说它是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的副产品。作为先进技术 的拥有者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贸易、投资或其他经济行 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这种技术进步被称为“技术外溢”。“干中学” 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亚那戈娃(Yanagawa) 分析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技术及其影响的国际技术外溢,克 鲁格曼和卢卡斯(Lucas)分别讨论了国内技术外溢的问题,而鲍尔 均和塞克曼(Bodlrin

8、and Sheinkman,2019)以及格鲁斯曼和赫 尔曼(Grossman and Helpman)则系统研究了行业间和同行业内部技 术的外溢及其作用。技术进步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技术创新(Innovation),它是投资、开 发和研究的结果,是一种新技术,表现为(1)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保证产量的情况下,使用更少 的资源;(2)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这种形式的技术进步 需要大量的投资,只有保证投资能够获利、企业才会研究新技术。因 此,技术进步是有条件的:(1)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鼓励对科研 投资。技术创新与国际贸易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贸易不仅通过国

9、际市场的竞 争通过各国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也通过国际技术外溢给各国互相 启发的机会,新技术开发不再是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成为各国的共同 努力。三、战略贸易与国际竞争力战略贸易是当今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保护主义贸易理论。战略 性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 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 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谋取规模经济的额外收益,并借此劫 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实施这一贸易政策,可以提高自身经 济福利。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 and Spencer)建立了 以补贴促 进出口”模型,并证明了政府运用

10、补贴鼓励出口生产能够起到改善福 利的作用。他认为,本国实施补贴而扩大的产品生产,使本国在国际 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而本国多占的市场份额就是外国厂商丧失的 市场份额。因此本国的福利增加是以他国福利减少为代价的。克鲁格曼建立并运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模型说明在寡头垄断市 场和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出口的扩大。 克鲁格曼认为,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全部或局部封闭本国,赋予 本国企业在特定市场上的特权,受到保护的企业的销售会增加,边际 成本将随生产的扩大而降低,外国企业因销售减少、边际成本随生产 缩小而上升。进口保护措施为本国企业提供了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的 规模经济优势,这种

11、优势将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市场份 额,结果提高了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当某产 业处于研究开发牵引增长或边干边学的动态发展过程时,规模经济表 现为生产的边际成本随研究开发支出的增加或生产销售经验的积累 而趋于下降,本国市场的保护有助于实现本国企业边际成本的降低和 外国企业边际成本的相对增加,从而达到扩大出口目的。在对战略贸易理论的探讨中,西方学者注意到战略贸易政策的典型运 用领域,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地位有密切关系的高 技术产业,遂又提出外部经济模型。高技术产业具有突出的外部经济 效应(Extemalities),即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 的

12、有利影响,也就是说,该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效益不限于自身,还惠 及其他经济单位,从而产生额外的收益,而该单位并因此从其他单位 获得相应的报酬。高技术产业的这一特点,使其一旦成长为战略技术 性支柱产业,其创造的知识、技术和创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科学技术进 步与经济增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高技术明显的外溢效应, 有可能产生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偏离,并 造成价格机制扭曲、市场失灵,高技术投资的原动力和积极性就有可 能因此而丧失,这必将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不利。针对这种情况,产业 政策和贸易干预的要旨就在于那些颇具潜在竞争优势、具有深远外部 影响的高技术产业列为目标产业,进行适当扶持和保护,以便从国家 战略利益出发,在宏观范围内追寻和谋求可观的外部经济利益。西方学者也意识到了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是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的:(1)采用战略贸易政策的政府必须拥有充分可靠的信息,对实行政 府干预措施的预期收益做到心中有数;(2)被保护的目标产业在相 对较长时期内具有优势并处于垄断地位;(3)市场需求旺盛,规模 收益不断提高;(4)被保护的目标市场不会诱使新厂商加入;(5)其 他国家政府不会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