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321796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保障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本科生教育愈来愈受关注,在国家培养人才新目标出来之后,各高校都打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口号。本文从制度层面剖析了目前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关键词:本科生、创新能力、制度一、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的必要性分析1、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2、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3、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的作用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找文本、访谈、问卷)1、 成功探索及经

2、验2、 存在问题3、 分析原因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七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十七大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大学生正是具有创新潜力的群体,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深重的任务。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转型时期,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相比教育管理的问题、方法,深层的管理制度更应

3、受到我们的特别重视,它们是实现一系列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只有从制度方面进行探析才能解决问题的根源。一概念界定(一) 创新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他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通过市场获取利润。从现代意义上来看,创新意味着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同时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中的创新主要指本科生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知识体系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理论实践成果。 (二)创新能力心理学上将能力定义为人们顺利地完成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含着实际能力和潜在的能力

4、。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学科知识、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出或可能产生出某种社会和个人的价值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只能品质。创新思维能力是其核心,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密性五种特征。 (三)制度、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汉语词典将制度定义为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来源于实践,但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它是在人们对实践活动的价值得到认可后,对以后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建议和规范,是

5、一定思想观念的反映。人们通常将制度狭隘地理解为条文型的规范,制度包括条文型、习俗型和口授型三种表现形式,条文型是其最基本的表现。 各高校都有着一套指导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强化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等,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约束、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层面的缺失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相反,有缺陷的制度不仅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降低教学质量,也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目前就我国普通高校培养学

6、生创新能力的状况来看,现有的制度并未能提供足够的保障。(一) 从国家宏观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实行的是科技与教育相分离的管理体制,科研院所属于科技管理范围,而大学则属于教育类。这种体制有利有弊,利处在于科研院所拥有着大量的科技资源,聚集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人员,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缺陷在与这种体制不利于科技资源的合理分配,这里的资源当然包括研究人员在内。大量的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集中在研究所,这便削弱了高校的科研能力,许多科研人才投身于科研事业而不能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高校的科研设备也不齐全,理论不能结合实践探索,这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难度。 (二)从高校内部教学制度来看 1.制度的共性抑制了学生

7、个性的发展 目前高校千校一面的情况也导致了大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等高度的统一,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及多样性发展。在教学管理上,追求统一的目标,忽视学生的群体与个体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校培养不出独特的创新型人才,而是千人一面。在学生管理上,以学校为本的价值取向尤为突出,学校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都是从学校需求方面出发,并未能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又如何谈得上开拓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呢? 2.教学管理制度的高度统一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校本科教育统一的专业设置、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评估使得不同的高校变得“千校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

8、也是“千人一面”。课程设计方面,必修课占了很大一部分,即使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也必须修读。很多高校学生每学期只能选修一门课,并且对人数也加以限制,因此很多同学不能选到他们感兴趣的课程。长久提倡的选课制、选教制也只是流于形式。学校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很难在统一的模式下得到发展。 3.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合理限制了师生的共同发展(1) 学生评价制度不合理。评价制度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引导着学生如何去学习,如果侧重于书面考试,学生当然只要会背会做题就行,如果侧重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必然会在这方面进行多训练。然而对于学生的考核,目前仍然以考试为主要形式,一到期中、期末

9、大学里仍然和小学、初高中一样,弥漫着考试气息。试题的标准化,考试内容单一,只注重课本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大多只要背书或笔记就能考出个高分。这种考试制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太低,导致教师填鸭式地灌输内容,学生死板地学习而不愿多思考、自觉地去研究问题。这就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2) 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任务的承担者,但具体的承担者却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目前各高校师资队伍状况来看,具备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并不是很多。对于一些老教师,他们是接受传统教育出生的,一时间从传统教育变为创新教育,这

10、对于他们来讲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对于年轻的教师,他们或许具备着这些素质和能力,但并未将中心用于培养学生,而是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原因在于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教学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然而普遍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都偏离了这一尺度,而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尤其体现在教师职位的晋升、薪水的增加等方面,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分占了很大比重。这使得很多教师整体忙于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评价标准的单一很容易抹杀了教师教学的热情,必然也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3)教学管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说有就有,也不是光靠教师讲解知识就能获得,创新

11、源于实践、创新能力亦源于实践。然而学校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做得却不是很好,未能起到指导作用。很多学校展开一些实践活动,如学术讲座、创新设计比赛,当活动结束后,学校并没有进行信息收集与反馈,没有与理论相联系,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指导。寒暑假之后学生的实践报告上交后,校方没有任何反映,收取实践报告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自然难以形成。4. 社会就业制度的缺失 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制度不不合理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社会就业制度也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这使得大学生接受教育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并不是单

12、纯因为热爱,因此更少了股专研的劲。更多学生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各种证书上,所谓的“敲门砖”。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证书、会计证、驾驶证还有各种出国证书等,学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证书上,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三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多样化、个别化的学习提供自由的场所、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涉及的面非常广,操作性也比较强。它既规范教学课堂活动,又引导课外学习生活,强调理论教学的管理和教学基本建设的规范,是一套以学校、管理者为本位、以控制为中心的刚性制度。这样的制度适合计划经济时代,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在强调创新型社会中,制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需

13、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需要增加它的弹性。我们应该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机遇,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制度层面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一) 从宏观方面看,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完善基本教育体制,促进各教育层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会有所作为。另外,国家应该将科技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合理分配资源,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倡导科研人员进入高校从教,将科研创新精神传播于大学校园中。(二) 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看1. 确立新型的素质教育观,明确教育目标,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14、,将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以往的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2.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1) 加强提高师资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建设 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211”“985”高校由于承担的科研项目比较多,学术氛围比较浓厚,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也就比较高。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组成中,普通高校还是占了很大比例,普通高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还是要看师资队伍的情况。因此,高校应该针对这一弱项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比如,在本校成立科研创新小组,由一些具备科研能力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进行专研,设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

15、大胆去搞科研、去创新。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走入企业、走入第一生产线,提高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随之提高。(2)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各高校应该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对教师的考核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每个高校的层次不一样,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权衡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比重。在教师考核制度上,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应当给予同样的待遇,管理人员经常性地进入课堂评教,这些措施将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体现在教师会认真备好每节课,努力寻找创新教育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增加制度的弹性化(1) 学校可以通过实行学分制

16、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弹性学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另外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中给予指导。(2) 改革考试制度,目前很多高校的考试试卷内容单一、试题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应当引起教学人员的足够重视。灵活的思维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当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试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离不开动手实践,因此,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只能是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理工科类的一些课程完全可以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 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评价制度依然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