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196434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数学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 九年级下册数学圆知识点提纲 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

2、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推论1: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2、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7、推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

3、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8、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19、推论: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21、直线L和O相交dr 直线L和O相切d=r 直线L和O相离dr 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24、推论: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25、推论: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

4、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5、 35、两圆外离dR+r 两圆外切d=R+r 两圆相交R-rdR+r(Rr) 两圆内切d=R-r(Rr) 两圆内含dR-r(Rr) 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37、定理:把圆分成n(n3): 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1、正n边形的面积Sn=pr/2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r为边

6、心距 42、正三角形面积3a2/4a表示边长 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 k(n-2)180/n=360化为(n-2)(k-2)=4 4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45、扇形面积公式: S扇形=n兀R2/360=LR/2 外公切线长=d-(R+r) 数学学习思维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

7、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3.逻辑法 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8、逻辑思维,在解决逻辑推理问题时使用广泛。 4.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5.分类法 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要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数学学习方法 1.注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在预习的时候,应当把定理、定律、公式、常数、

9、特定符号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则加深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预习可以用“一划、二批、三试、四分”的预习方法。 一划:就是圈划知识要点,基本概念。 二批:就是把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批注在书的空白地方。 三试:就是尝试性地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四分:就是把自己预习的这节知识要点列出来,分出哪些是通过预习已掌握了的,哪些知识是自己预习不能理解掌握了的,需要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学习。 2、把握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要坚持做到“

10、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手到:就是以简单扼要的方法记下听课的要点,思维方法,以备复习、消化、再思考,但要以听课为主,记录为辅; 耳到: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解答,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特别要注意听自己预习未看懂的问题; 口到:主动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眼到:就是一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所表达的意思,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板书内容,二看老师要求看的课本内容,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心到:就是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课堂的新知识,课堂上的思考要主动积极。关键是理解并

11、能融汇贯通,灵活使用。对于老师讲的新概念,应抓住关键字眼,变换角度去理解。 3、掌握练习方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数学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4、掌握复习方法,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复习是记忆之母,对所学的知识要不断地复习,复习巩固应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无论当天作业有多少,多难,都要巩固复习。 (2).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综合复习具体可分“三步走”:首先是统观全局,浏览全部内容,通过唤起回忆,初步形成知识体系印象,其次是加深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整理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突破薄弱环节的复习方法.要多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巩固好课本知识,只有突破薄弱环节,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