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150485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上V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

2、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相差半个周期。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界面的波动。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入射角=反射角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

3、ViV1-2下介质的波速,p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体积模量:所加压力P与体积相对变化之比剪切模量:固体剪切力与切应变之比拉梅常数:当研究的弹性体是各向同性介质时,这时弹性系数可减少到只剩2个,可用和来表示单相介质:只有同一种岩相的介质双相介质:由两种岩相组成的介质初至波: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临界距

4、离:刚出现初至波的距离截距时间: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到时间轴的截距回声时间: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连续介质:水平层状介质中层与层之间的波速变化不大,可近似认为波速为连续函数回折波:自震源出发,在介质中沿曲射线传播,没有遇到界面就直接观测到的波绕射波: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传播时,当遇到岩性突变点,如断层的断棱,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起伏点等,这些点会成为新震源,而产生一种新的球面波,这种波称为绕射波动态范围:仪器最大允许输入信号的振幅假频:某一连续信号在进行离散采样时,由于采样频率小于信号频率的两倍,于是在连续信号的每个周期内采样不足两个,信号采样后变成另一种频率的新信号。时间采样率:能够记录

5、到的不会出现假频的最高频率空间采样率:检波器的道间距视距平面法:用视距曲线的方式来表示的观测系统综合平面法:把激发点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坐斜线组成坐标网,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地段接收时,将投影线段表示接收地段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预和破坏作用的波多次反射:地下存在强波阻抗界面时会发生多次反射水平叠加:在测线上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发射点的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垂直叠加:在地面上同一点重复激发,在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利用浅层地震仪的垂直叠加处理功能,把同一点上重复激发,同一排列上重复接收到的信号依次叠加在一起,达到

6、增强有效波的目的覆盖次数:在水平叠加法中,覆盖次数n与炮点距有如下关系:v=S*N/2n,S为系数,v为每次炮点移动道数,N为仪器道数最佳技术窗口:为了使面波、声波、直达波和折射波产生较少的干扰,可以把接收地段选择在既较少受面波影响,也较少受折射波影响的地段最佳偏移距技术:在最佳窗口内选择一个公共偏移距,然后移动震源,保持所选定的偏移距,最后得到一张多道记录,各道具有相同的偏移距波阻抗:波阻抗:指的是介质(地层)的密度和波的速度的乘积(Zi=PiVi)。波的反射和透射与分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只有在Z1工Z2的条件下,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差别越大,反射也越强。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

7、成的面。波系:相邻几套稳定的波组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不等灵敏度组合:采用某些办法使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一样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地震测线:根据地震勘探的程度、目的和要

8、求,在地面确定下来的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可分为炮点线和接收点线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即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关系与地下地质构造的关系。波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地震波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的及其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规律与地下的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及流体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地震子波: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

9、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的信号迭加在一起作为一道输出多次覆盖:在测线上不同点激发相应点接收来自地下界面相同反射点的多个多个地震记录道进行叠加。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多次波记录:从震源出发,到达接收点时,在地下界面之间发生了一次以上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反射-折射波、折射-反射波和绕射-反射波等等统称为多次波地震波:由震源激发的机械振动在地下岩层中向四周传播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机械波,习称地震波。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地震勘探:通过人工

10、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低速带、降速带:地表附近的地层,由于长期受地质风化的作用,变得较疏松,其波的传播速度比下层未风化层的速度要低很多,称该低速层为低速带: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相对高速地层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称为降速带。单边观测系统: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非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费马原理: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

11、时与沿其他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也是波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各向同(异)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有关)的介质共反射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共中心点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中心点的地震记录,经过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规则干扰: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共炮点反射道集:在同一炮点激发,不

12、同接收点上接收的反射波记录,称为共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形式。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广角反射:在第一临界角附近反射纵波和反射横波的强度都很强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即sin02sin01,0201。当B1还没到900寸,02到达90o,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也称剪切波、旋转波、横波或S-波,速度小于纵波约0.7倍。横波分为SV和SH波两种形式。回转波:ph时,界面上反射点的移动与波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波惠-菲原理:在弹性介质中,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个点,可以把这些

13、点看做从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过任何一个厦T时刻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波T+/T时刻到达的新的波前面。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空间采样定理:空间采样间隔厶x(道间距)必须小于视波长

14、入的一半,即在一个视波长内空间采样不能少于两个点,否则产生空间假频。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盲区:在地面上观测不到折射波的区域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偏移距: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屏蔽效应”:由于剖面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引起不能在地面接收到来自深层的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屏蔽效应”。(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波长,则无屏蔽作用)排列: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是固定的。排列长度: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检波器的距离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

15、,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倾角时差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倾角时差校正。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人工地震:人们通过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射线:是用来描述波的传播路线的一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观测的一点P。这是一条假想的路径,也叫波线。射线总是与波阵面垂直,波动经过每一点都可以设想有这么一条波线。视波长: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表示波在一个周期里传播的距离视周期:相邻极大(或极小值)间的时间间隔,质点完成一次振动需要的时间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射线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时间域和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塑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射线平均速度:当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不同的射线路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