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713637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 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实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表达。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1“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

2、主要把语文课和班活动结合起来,作文教学结合指导学生写生活的事。(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实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水平、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 2“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水平”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 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

3、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水平”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学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 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水平”的实验课题。在三、四、五年级各一个教学班实行验证。验证结果,除达到前两个阶段的综合要求外,学生喜读爱写蔚然成风,平均每学期每个学

4、生作文50多篇,水准较好的写了近百篇,个别尖子学生写了200多篇。 (4)深究阶段(从1983年秋至1986年秋)。1983年丁老师在总结记叙文“三十法”的基础上,提出“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实验设计。这个阶段,教改试验进一步发展。丁老师进一步总结了教改试验的八条基本经验:(1)面向全体,偏爱差生;(2)寻美作文,练文炼人;(3)读写对应,有机结合;(4)杂中求精,打好基础;(5)乱中求序,分步训练;(6)华中求实,突出重点;(7)死中求活,交给规律;(8)劳中求逸,减轻负担。主要著述有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5)物化阶段(从1986年至现在)。为了巩固和发展教改试验的成果,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

5、丁老师 从1986年1月着手主编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10月止,已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教材全套10册。 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表达的几个特点 从表上,能够说明:整个实验在时间上坚持了连续性,在实验内容上坚持了系统性,在实验范围上坚持了扩展性,在实验过程上坚持了探索性,从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学生学法,整个实验在实践的沃土中诞生、发展,并得到实践的检验,表达了整个实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一: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 在总结读写结合基础经验的基础上,丁老师进一步概括了读写结合符合条基本理论,并把它渗透和使用到读写结合的教材教法和学法中去。 (一)读写结合符合学

6、习迁移原理 丁老师认真地探索读与读、读与写的迁移,归纳出7条读写对应规律(上面提及的读写结合学习法),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性。同时设计读写转化模式及其训练步骤,见下表: 1句与句的读写转化 这是一种由读到写的横向对应的转化训练。 2由句到文的扩展 这是由句到文纵向对应扩展的训练。上述两个方面的训练,抓的是“记叙文的要素”这个文章规则的基因,通过一个个单项技能训练,构成整个语文的技能训练系统。教材安排50项读写结合基本功,实现50项读写转化。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最终形成读与写技能同步发展的训练体系,学生也在这些有计划的训练中逐步提升了读写水平。 (二)读写结合符合系统科学 丁老师着重探索

7、读写结合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以及系统本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存有,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出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统训练规划,使教材表达了全局观和重点观的高度统一,使训练达到了计划化、序列化、规格化、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的科学要求。 (三)读写结合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说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能够互相沟通的。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但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所以,丁老师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中强化表达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

8、基本原则。 (四)读写结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根据儿童模仿性、发表欲和遗忘性的心理特点,实行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设计和实施。 1模仿性。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是要借助模仿为“阶梯”。根据儿童这个心理特点,教学中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提供适当的范文,因为范文能够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通过实验证明,范文对学生习作的范式作用:(1)利用范文,让学生学有样,有利于提升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2)习作中出现仿造、改造、创造三种水平,也出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3)选择的范文应是学生理解、接受的(符合其知识水平、心理基础及生活经验),但又应略高于学生一般的作文水平

9、。(4)范文的选择应根据读写训练的目的而定,才能起到优良的效应。 2发表欲。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口头发表欲。入学后,通过群体的生活和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写作知识,他们就相继出现了书面的发表欲,很想把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教学法,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即时使用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来实行写作,正是满足儿童这个心理需要。 3习作心理障碍。对小学生来说,因为写比读难,再加上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更助长儿童害怕写作的心理。为消除这种初期习作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儿童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丁老师主张读写结合,

10、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使儿童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升,从而提升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 (五)读写结合符合理解论 理解论是研究人类理解的来源、内容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丁老师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读写结合坚持三个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采用“华中求实,突出重点,精讲多练”的方法。实践证明,只有在大量的读写活动中,才能实现由知识向水平转化,读写也才能真正结合。 (六)读写结合符合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 工程学中的“时动”原理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

11、时间的相互关系。假如时间和动作成为正比,那么就能省时高效,假如时间和动作成为反比,那么就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根据“时动”原理,教学改变过去课堂提问题“一问一答”的单一模式,变为多种提问题的方式。原来所有问题都是采用一题一问一答的模式,这么操作起来既花时,又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丁老师在教材习题设计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训练的要求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用“时动”原理实行这么的安排:低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一问一答”或“一题两问两次答”;中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两问一次答”或“一题三问三次答”;高年级的提问,一般是“一题多问一次答”。 二 读写结合的基本经验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

12、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水平强了,又促动理解吸收水平的提升。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实行读写训练,不但是提升作文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升学生听、读、说、写各项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老师既不主张读写结合的自然性(文章读多了,就自然会写),又不主张读写结合的机械性(读什么写什么),也不赞同读写结合的随意性(随意学一点就结合一点)。他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取消每周专设的两节作文课,把读写训练有机地拧在一起,

13、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丁老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有着“杂、乱、华、死”的通病,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总结了“杂中求精,打好基础”;“乱中求序,分步训练” “华中求实,突出重点”;“死中求活,交给规律”等四条基本经验。 (一)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韩愈之述颇有启示。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虽然包罗万象,但必有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和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学语文不陷入知识的“迷宫”,丁老师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能读会写,小学生读写应以记叙文为主(教材中的记叙文约占80)。所以丁老师把

14、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教好记叙文上。 一般地说,事物都是复杂的整体,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逐步形成的。事物既然逐步形成,也就能够逐步分解。读写教学也能够实行分解,先实行单项训练,后实行综合训练。所以,丁老师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记叙文中,从语言结构方法、文章结构方法与思维逻辑等方面实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描绘)两个方面,归纳出记叙文读写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五十法”或“五十个基本功”。详见下表: 丁老师把来自课文的“五十法”作为协助学生研究范文,理解作者假如叙事、状物、写人,怎样表达思想感情和安排篇章结构的一把钥匙,又作为学生学习作文的借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对“放羊式教学”和“题海战术”,注

15、意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双基”落在实处,练在需要处。坚持从“循法”到“无法”,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发展思维水平,提升读写水平。这是丁老师读写结合基本经验之一。 1 精心训练 打好基础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要实行几方面的训练。 练语言 (1)练语言品格。 语言完整性训练。要求听、读、说、写每一句话都要完整。要求一年级主要通过“四素句”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构成句子的基本因素,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言条理性训练。要求学生说写言之有序。如一年级教材安排学习四素句、连续句、并列句训练,要求学生懂得句子本身的条理性;二年级安排学

16、习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概括与具体句群,使学生理解句与句的逻辑关系;三年级安排训练重点是连续结构段、并列结构段、总分结构段、概括与具体结构段,使学生理解段中层与层的逻辑关系;从四年级开始,要求学习连续结构篇、并列结构篇、总分结构篇、概括与具体结构篇,使学生理解篇中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因为给学生揭示了句子、句群、构段、构篇中各种逻辑关系,并按各种逻辑关系训练语言,不但有利于提升语言的条理性、系统性,同时也促动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语言具体性训练。要求学生言之有物。教材选编学生喜读爱写的近300篇记事、状物、写人的记叙文,围绕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实行训练,注重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抓住用词精妙的句子,让学生品评,反复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