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7131673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位、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和产业协同模式陈旧等方面深入揭示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的问题根源;给出推进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建设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和打造物流产业联盟运作模式等有效对策。 关键词:区域贸易 物流产业 产业联动 引言 受物流产业起步较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物流产业系统的管理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系统,并成为制肘我国区域经济和跨区域商贸活动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物流产业界有必要从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机制的角度来深入探析制约我国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据此找寻出适合我国

2、区域物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可行对策。 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问题及其根源 (一)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位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 物流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支撑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也是为促使不同区域经济体之间的货物可顺畅地跨区流通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但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缺位的现实制约了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式发展模式的建立。以物流容器为例,我国的物流托盘国内标准尺寸以 12001000 mm 规格为准,并辅以使用11001100mm规格(依据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国家标准(GB/T2934-2007)。而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则在审议国际托盘标准议案时摒弃了

3、效率最优化原则,转而秉持中庸态度来将各国提交的国际托盘标准规格同步采纳为国际标准。国际托盘标准的制定过程并非一个为追求国际经济整体利益最优化目标,而是在综合考虑各托盘标准议案,并且在考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而制定的。这种貌似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实则导致国际托盘标准的规则分裂,降低了国际物流系统的作业效率,导致国际物流成本抬升。在区域经济内各实体企业以托盘为主来实施区域贸易活动的情形下,标准非统一的托盘使得货物在物流储运过程中需经由多次装卸、换装方可抵达目的地,由此造成的货损货差和相关物流成本的增加必然湮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制度便利性,严重制约物流产业在促进区域经济体内各企业跨区流转货物上的积极作用。

4、考虑到物流产业的伴生属性,物流产业系统成本增加的实际负担者必然是从事区域贸易的实体企业,从而降低区域经济的运营活力。 (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 保护商业秘密动机影响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程。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产业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以物流信息的顺畅流通为前提。由于物流信息中蕴含着众多的商业机密信息,区域贸易成员企业在开放与分享物流信息上普遍采取保守的策略。物流企业及货主企业多希望从其他伙伴企业所分享的物流信息中获取必要的商业支持,但却以维护自我商业机密的借口来拒绝分享物流信息的行为严重制约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程。导致该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缺乏在保护合理商业机密的同时分

5、享其物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部分企业在认知到商业秘密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未能认知到物流信息分享的价值。这使得部分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未能采取有限度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来限制核心商业机密的流动边界,从而不愿意提供那些可以产生共享价值的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方向偏离客户需求多元化趋势。随着生产系统柔性化改造进程的加快,区域贸易活动中的客户正呈现出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在对生产系统提出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要求的同时,也对物流服务供给商提出了建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敏捷性物流系统的新要求。但由于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导致物流服务供应商难以高效的收集物流服务需求者的必

6、要商业信息,亦缺乏及时分析物流服务需求者私人信息并从中提炼出可资支持企业生产决策的技术和能力。在物流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能力上的缺憾,使得物流服务供应商建设以客户企业为核心的、有较高敏捷度并可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的现代物流系统的愿望落空。 (三)产业协同模式陈旧制约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 物流产业内部协同运作机制缺位制约物流产业服务区域贸易的能力。在传统的区域贸易理论分析中,为求让既有的区域贸易理论分析过程更为便利,物流成本分析通常被漠视为可被忽视的变量。这种出于节约区域贸易理论分析成本考量的学术安排虽然让既有的贸易理论体系显得相对简洁明了,但却加大了贸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

7、2013年),区域贸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占商品总价值的18%,区域贸易活动中的物流费用占商品总价值的比例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由此可判断,在区域贸易中的物流费用对区域贸易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将物流费用排除在对区域贸易分析框架外的学术安排势必导致分析结论的失真,降低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依据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区域贸易活动产生的动力在于参与贸易各方的比较优势差异性,而当前物流产业运作模式的同质化特征显著而特色化运作模式丧失,从而导致物流产业停留在同质化竞争格局水平,难以推动物流成本进入下降通道。 物流联盟运作模式的内生障碍制约其促进区域贸易的能力。产生物流产业内部的协同能力不足问题的根源在于物流企业

8、的数量庞大而规模有限,缺乏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部分物流企业虽有意愿建立物流产业联盟以实现企业间的物流资源互补效益,但在物流服务供应商配送标准不统一、物流运作模式不协调、物流经营范围覆盖区之间有空白等诸多负面因素的制约下,物流联盟的预期效果难以达成。物流联盟伙伴间围绕有限利益展开激烈争夺的局势,严重削弱物流联盟凭借产业间高效协同运作的方式来增强其物流功能的努力,从而妨碍其服务区域贸易的能力。 促进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健全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物流行业企业应当在充分沟通与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

9、4-2020年)为纲并参照国家物流信息标准体系表(2004)来打造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可以牵头设立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在设计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标准化工作机制时,委员会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范围内骨干产业的贸易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区域贸易发展的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考虑到物流标准化建设是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博弈的结果,物流标准化委员会应当充分动员物流产业内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来驱动物流产业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鉴于物流标准制定的过程是一项具有战略价值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从打造无缝连接的区域商贸物流体系的

10、高度出发,加快进度培育一批具有行业领导能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并参照物流龙头企业的内部标准来制定区域物流标准。物流龙头企业可以沿着其业务链条向业务关联方推广物流标准并稳步扩大物流标准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物流标准对区域贸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并促进物流产业的稳健、持续发展。 (二)建设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 建设基于ILS技术支持的协同物流信息平台。协同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物流系统 (Intelligent Logistic System,ILS)技术为支持而建立的,它通过在物流交通信息平台基础上整合电子传感及电子控制技术、数据通讯传输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方式,建立其一个具有大尺度空间覆盖能力的

11、实时、高效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区域贸易规模激增而衍生的物流需求增加将导致既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足问题的爆发。传统的物流问题解决思维是通过扩张既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的方式来消除物流系统拥堵的问题,但是因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较长而导致物流拥堵问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为此,有必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来化解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足与物流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通过建设智能物流系统,物流系统可以改变以往单独依靠增加物流基础设施供给的方式来化解物流供需矛盾的缺陷,转而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物流供需双方需求的方式来化解日益尖锐的物流系统拥堵问题。 建设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以支撑区域物流系统功能的整合。服

12、务区域贸易的物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物流系统,它具有复杂地开放系统的共有特征,需要在同外部环境进行持续性的信息交换的方式来维持系统的平稳运行。由于现代区域贸易活动呈现日趋复杂性的特征,区域经济体内企业对综合化物流功能的需求强度日增。为此,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应当停留于传统的发布物流供需信息的单调式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的层面,而应当将仓储、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订单处理等多重物流功能信息整合为一体,向区域贸易主体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集多重物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以及时、高效处理自物流系统各环节反馈回的物流信息,并需要对海量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中获取可以支持物流系统成

13、员企业决策的有效信息为前提。 建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以提升区域贸易资源配置效率。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应当在扩张物流信息服务功能的同时限定其服务的地理空间,选择特定的经济区域作为其提供物流信息服务的目标市场,从系统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物流系统中客户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度,并从中厘清客户物流信息的流向。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可与区域物流中心展开联合行动,运用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的客户信息来对区域物流中心的货物进行集中运输和疏散运输安排,并有效整合干线和支线运输量,以促进区域间物流业务相关方的产业联动。通过建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区域贸易各方可整合域内各式物流信息系统资源以实现域内的物流资源共享,从而显著消除因诸如无货运

14、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大量非理性物流系统排程方案所带来的物流系统运作成本高企问题。 (三)打造支持区域贸易的物流产业联盟运作模式 通过打造物流产业联盟来提升区域贸易资源利用效率。物流企业是附着在传统区域贸易之上的衍生性行业,物流产业应当通过建构物流产业联盟的方式来优化物流产业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籍此来提高物流联盟内部的分工协作效率并降低单位作业成本,从而为区域贸易的物流成本节约提供有力的保障。从区域贸易全流程的视角分析,打造物流产业联盟可以令联盟内部成员企业形成新的信息交互渠道,合作各方可以互相交换己方的优势资源,以此来提高物流产业联盟内部的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物流产业联盟内部成员企业可

15、以摆脱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式物流资产购置方案,转而专注于投资诸如冷链物流等专门物流资产,以此来形成本企业在特定的专业化物流市场上的物流技术优势地位,从而为参与区域贸易活动的商贸类企业提供更为贴心的便捷化专业物流服务。 通过打造物流产业联盟来降低区域贸易的交易费用。由于区域贸易活动中的商贸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综合性特征,这要求各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结盟的方式来联合参与物流市场竞争。在物流联盟框架下,物流企业可以在与伙伴企业展开互利式谈判的基础上有效压缩区域贸易活动中物流需求商的物流交易成本。考虑到物流产业联盟提供的便利化物流合作渠道,物流企业在搜索专业化物流设备上的搜索成本显著降低,企业间因相互信任而显著增加企业的信用水平,从而有效降低物流联盟内部的交易成本。加之物流产业联盟可以给物流服务需求者提供较为稳定的合同执行预期,让客户更偏好于签订关于物流服务的长期委托合同,从而避免无谓的商业价格谈判成本和额外的违约诉讼成本。 参考文献: 1.董千里,江志娟.物流链产业联动研究的理论基石J.物流技术,2015(2) 2.刘小更,王宏伟,费汉华.基于产业联动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0) 3.孟慧,董锦瑜.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国际贸易与保税物流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 商业时代, 2014(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