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131665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合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3篇,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一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非常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殊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人的人生才智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索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劳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

2、索人生思索将来思索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专心的去视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相识更广袤的天地。假如我们思索问题只从自己动身,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假如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意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假如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许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

3、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需要学习前人的学问与才智。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很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许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实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好处的

4、。我们必需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虚心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溢自己。将信息化为学问最终成为自己的才智!我的心里慢慢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当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殊喜爱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常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常常在想假如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意精研点就受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探讨古典文

5、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全部的人都去真的用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宁静。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二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爽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育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才智。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高

6、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或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渐渐的泯灭,名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假如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担心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很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很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很多。当有

7、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珍贵阅历和才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照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当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珍

8、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须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有生命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具体地问,慎重地思索,明确地辨别,踏踏实实地行。在学习中,假如我们时时如此,主动主动地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或许会是一件和谐满意的事,至于学,而乐在其中已矣。 感悟了,知晓了,学习了,懂得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照不宣方可。 中华传统文化学

9、习心得感悟三 假如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建,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持续的重要标记,是国民素养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好像给人以可望而不行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当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予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宏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需要求。 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予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建了光辉绚丽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

10、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绕之宏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聚;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奇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宏大,不断地从经典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地焕发诞生机与活力。 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伤。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溢幻想

11、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装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探讨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显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需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

12、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隐藏的精神财宝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性,要以科学看法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仔细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仔细吸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加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加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涵,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看法,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恒久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