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702589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教师版)【复习范围】: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三峡、狼郑人买履郑人有欲(想)买履者,先自度(量)其(代词,代自己)足,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置(放置)之(代词,代尺码)其(代词,代座位)坐(同“座”,座位)。至(等到)之(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忘操之(代词,代尺码)。已得(拿到)履,乃(于是、就)曰:“吾忘持度。”反(同“返”,返回)归取之(代尺码)。及(等到)反,市罢(结束),遂(于是、就)不得(买到)履。人曰:“何不试之(代词,代鞋)以(用)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2、翻译下列句子(1)郑人有欲买履者。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郑人买履的寓意是: 不能墨守成规、死搬教条,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动脑筋,灵活办事。 4、比较阅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注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冀希望。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兔走触株( 跑 ) 因释其耒( 放下

3、)冀复得兔( 再次 ) 身为宋国笑( 被 )(2)翻译下列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放下农具守在树根旁,希望能再次得到兔子。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讲,都是 寓言 ,这一则故事可以用成语 守株待兔来概括它的内容,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寓意: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江者,其(代楚人)剑自(从)舟中坠于(到)水。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代舟)舟,曰:“是(这、此)吾剑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所从(即“从所”,从的地方)坠(坠落)。”舟止,从其(代楚人)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舟已行矣,而(表转折,可是

4、)剑不行。求剑若此(像这样),不亦惑(迷惑、糊涂)乎(“不亦乎”,不也是吗?表反问语气)!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刻舟求剑的寓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4、比较阅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5、,而又害之。注释:.闵(mn):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生长,成长,揠(y)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往去,到去。.槁(go):草木干枯。(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谓其人曰( 对说 ) 苗则槁矣( 却 )以为无益( 益处、好处 ) 非徒无益( 仅仅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急忙跑过去一看,禾苗却已经枯萎了。 (3)这一则寓言可以用成语 揠苗助长 来概括,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

6、道理:欲速则不达。 幼时记趣余忆童稚(幼小)时,能张目对日,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因此)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兴趣)。夏蚊成雷,私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助词,无实义)所向(指想像的景象),则(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ang同“僵”,僵硬)。又留蚊于(在)素(白色的)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用)烟,使其(代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的鸣叫云端,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于(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多而杂乱)处,常蹲其

7、(代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以为”,把当作)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小山),凹者为壑(山沟)。神游(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很大的样子)大物,拔山(把山推开;拔:移)倒树而(连词,表修饰)来,盖(连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二虫尽为所(表被动,被所)吞。余年幼,方(正、刚)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心神安定),捉虾蟆,鞭(用鞭子打)数十,驱之(代蛤蟆)别院。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

8、花纹。(2)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 (4)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仙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让人高兴得直喊痛快。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吞进肚子。 (7)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生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石头凸出的当做山丘,凹陷的当做山谷。3、理解课文内容,

9、回答下列问题(1)童趣一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获得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像。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4、比较阅读及长,爱花成癣,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壁,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

10、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闲情记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及长( 等到 ) 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明白、领悟 )始悉有人( 知道 ) 其他盆玩皆然( 这样 )(2)翻译下面的句子。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 因为芸怜惜菊花的枝叶,不忍心畅快的修剪,所以很难长高长大。 (3)幼时记趣和这段文字都是选自闲情记趣,本文写了养 兰花和菊花 的遭遇。三峡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11、,略无阙(同“缺”,缺口,中断)处。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上,漫上)陵(大的土山,此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王命急宣(宣诏,传达),有时朝发(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驾御)风,不以(如,比)疾(快)也。春冬之时,则(表转折,可不译)素(白色)湍(急流)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荡)其间。清荣峻茂,良(的确,实在)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连续)引(延长

12、)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同“啭”,声音曲折)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山峰,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石山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不如乘船行得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峡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