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826896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新教材编写了许多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新教材编写主题图的 意图主要 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 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 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 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 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一、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使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 种目标转化,以行(

2、活动)激情,以行引趣,以行促知,以行育人,实现行与知 的统一。信手翻开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学 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 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 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 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 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

3、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 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 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 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 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一年级下册第 2页“前后”的主题图(乘车)、第46 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购物、存钱)、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等, 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这些资源的优点并不 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优化组合, 使学生联想到

4、生活中各种各 样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 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 经验进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 选取 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 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我们 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主题图内容。打破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

5、问、 学生答的单一僵化格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变化,师生间、生生间、 个群间互动交流的局面。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 各异,所以,教材主题图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 满足所有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安排时,既要尊重教材,又 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对主题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让主题图“故事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 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 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

6、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 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女口:在教学“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时,我编了个“小猴生日”的童话 故事:第1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 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 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 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 2组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 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出示“鸟窝图”)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 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

7、起来(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现在鸟窝里还有几 只小鸟?可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第_3组图-走出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西湖的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 程)。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 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教材提供的 3组“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 血肉。(二)让主题图“生活化”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 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 探究学习。女口 :教学“6 7的认识”一课,充分挖掘教室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利 用数第一排的学

8、生来引入6和7,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从自己身上找数, 动手操作拿一拿、摆一摆,拍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6和7。利用学生的座位让学生正确区分 6和第6,7和第7。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真实 地看到6和第6, 7和第7,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无穷乐趣!学习材料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体 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顺畅,学生学得有效,在不 知不觉中明白了怎样认读整时,并且通过让学生说说那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培养 了时间观念。(三)让主题图“动态化”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 或用游戏表

9、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 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女口,“用数学(& 7、6加几)”,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的习题一共是 4幅 主题图,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 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 困难。教学本课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 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 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

10、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 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 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 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模拟“主题图”现实。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女口:第一册“分 类”的第二课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分铅笔”的主 题图,据此设计如下学习活动:课前让学生每人从家中带4支铅笔,有长、有短,而且颜色也不尽相同。 让学生以4人一组为单位,把铅笔放在

11、一起。 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分类,比比看,哪一组纪律最棒,分得最棒,师从旁指 导。 小组代表汇报。 评一评各小组合作情况。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思维越来越开阔,竟然想出了六种分类方法:按 长短分的,按颜色分的,按人分的,按数分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分的,按削 过和没有削过分的。学生之所以能如此积极地参与,是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数学,他们亲身体验 了,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更主动。(四)让主题图“问题化”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 动机。女口: “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后

12、,是回教室 汇报。汇报之后,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参加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谁比谁跳的多几个?请学生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又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在让学生填完表后,又问:(1)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 2)跑步 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同桌看表相互提问,之后在全班交流。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 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整理,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 提出数学问题

13、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五)让主题图“人文化”“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 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一特点。女口: “数一数”中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可爱的校园”画面,在教学时,一 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 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 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 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 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

14、不仅激发起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 更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了准备。三、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一提到“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考试”等等,这种脱离生活实际,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问题解决”的学习是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问题解决”主要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 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里所说的“问题”, 是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但又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问 题”的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思考性、现实

15、性和趣味性。在人教版教材中,我 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 “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还可以怎样 算? ”“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数比较快? ”从这 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 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 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否从数学的 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 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

16、现象、成因、规律、关系 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节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 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引导观察:“语 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指着黑板上的静夜诗),这古诗中就有乘 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句诗有 5个字,有4句,有 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教师表扬鼓励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 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乘加乘减学习埋 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