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80730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工常用理论汇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 九型人格理论 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九、社会支持网络 十、优势视角理论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构造理论十二、 生态系统理论 十三、社会化理论 十四、活动理论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十八、场地理论 十九、构造功能主义理论 二十、符号互动理论 二十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loserarch of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

2、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鼓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同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此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的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觉得这两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觉得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她们一般是用物理的措施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

3、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因此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强调观测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觉得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测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成果而学得的。依托观测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2、注重楷模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测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体现如何,则有赖于楷模的作用。楷模与否具有魅力、与否拥有奖赏、楷模行为的复杂限度、楷模行为的成果和楷模与观测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测者的行为体现。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成果的影响,并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起的

4、行为成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重要是通过设立目的、自我评价,从而引起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种人对自己应付多种情境能力的自信限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种人与否乐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限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如果一种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乐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种人对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往往会产生焦急、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变化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觉得,每一种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

5、,均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初期成长经验密切有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从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互相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的1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觉得,人的行为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结识,而这种结识重要是通过与她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她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结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她人的互相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涉

6、及三个方面: 1、有关她人如何“结识”自己的想象; 2、有关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她人的这些“结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119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措施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Erikon,1902)是美国出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她觉得,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毕生,她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

7、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种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种人的终身发展导致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目前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悲观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根据。 1.婴儿期(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小朋友期(.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积极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

8、冲突 6成年初期(182岁):密切对孤单的冲突 7成年期(256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岁以上):自我调节与绝望期的冲突埃里克森觉得,人格在人的毕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她提出了个阶段,觉得每一种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种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积极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密切对孤单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论 九型人格(E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涉及活跃限度;规律性;积极性;适应性;感爱好的范畴;反映的强度;心景的

9、素质;分心限度;专注力范畴/持久性。它是一种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出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强公司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 活跃限度;规律性;积极性;适应性;感爱好的范畴;反映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限度;专注力范畴/持久性。 戴维丹尼尔斯(Daid 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高、历练提供进一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他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

10、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 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协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他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诚挚、和谐的合伙伙伴关系。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某些正常的情绪反映会被她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度的反映,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与否应当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也许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体现,从此凡事到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怀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悲观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

11、缺少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悲观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悲观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白,对老年人的过度关怀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悲观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映,因此,在协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协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步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高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旨在变化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协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

12、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倡导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筹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九、社会支持网络一)发展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筹划推动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二)基本假设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人类生存需要与她人共同合伙,以及仰赖她人协助。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某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

13、类。(三)定义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B.由多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四)分类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原则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支持和体现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此外一种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五)功能A.社会支持的增长,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明显提高;B.支持适时

14、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C合适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解决,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导致的不良影响。(六)社会支持限度之影响因素A. 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B.个人因素: 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C. 环境因素: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七)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估,从而拟定工作筹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协助服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协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她们提高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

15、”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种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指“社会工作者所应当做的一切,在某种限度上要立足于发现、谋求、摸索及运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她们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她们的梦想,并面对她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强调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运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后达到其目的、实现其抱负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措施。 优势视角超越了社会工作的老式理论模式,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这一突破在社工领域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它一方面由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专家Dens Sal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提出。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觉得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变化了案主自己对自己的见解和周边人对她们的见解。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她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有自信心)”。 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