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744696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摘要在城市道路中通常会发生交通异常事件,导致车道被占用,事发地段的通行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剩余通行能力时,车辆排队,产生延误,行程时间增加,交通流量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特点,我们以城市道路基本路段发生交通事故为例,主要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后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内事故点及其上下游路段交通流量的变化,用于以后进一步突发事件下交通流的预测。针对问题一,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定义,考虑到车身大小不同,我们把所有车辆进行标准化。运用统计估算模型对视频一的车辆进行分段统计,得出未发生事故前道路通行能力2555(辆/)。因为车辆所占车道未达到

2、数学理论计算要求,所以我们利用修正过后城市干道通行能力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出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进而与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对误差。针对问题二,我们基于问题一的模型,以及附件三数据分析所得,不同车道的通行流量比例不同,对视频二的车辆各项数据的分段统计分析,得到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再根据修正的理论数学计算模型,得出理论通行能力。得到的结果与问题一的结果相比较,得出结论:在同一横断面上的实际通行能力与交通事故所占车道的车流量呈负相关性。针对问题三,我们运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结合层次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理想化的函数关系式。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我们将进行问题分解,把车辆

3、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量作为准则层。通过查阅资料对各因素进行打分,计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对车辆排队长度的权重。层次分析模型得到各个指标对目标层的影响关系的大小,然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模型求出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具体的函数关系式为。第二,我们运用车流波动相关理论,得到理论模型,继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针对问题四,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上游来车在红绿灯下的时间间断问题,所以把来车的情况作周期性分析,假设来车是间隔相同的时间连续的到来,求出一个周期内能通过的最大车流量数。然后运用等待制排队模型,当累计车辆排队长度到达上游路口后,可以通过排队论计算出时间15。关键词:通行能力 统计估算 层次

4、分析 非线性回归方程 SPSS软件 排队论 车流波动一、问题重述车道被占用是指因交通事故、路边停车、占道施工等因素,导致车道或道路横断面通行能力在单位时间内降低的现象。由于城市道路具有交通流密度大、连续性强等特点,一条车道被占用,也可能降低路段所有车道的通行能力,即使时间短,也可能引起车辆排队,出现交通阻塞。如处理不当,甚至出现区域性拥堵。车道被占用的情况种类繁多、复杂,正确估算车道被占用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将为交通管理部门正确引导车辆行驶、审批占道施工、设计道路渠化方案、设置路边停车位和设置非港湾式公交车站等提供理论依据。1. 根据视频一,描述视频中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事故所处

5、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2. 根据问题一所得结论,综合视频二,分析说明同一横断面交通事故所占车道不同对该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影响的差异。3. 构建数学模型,分析视频一中交通事故所影响的路段车辆排队长度与事故横断面实际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的关系。4. 假如视频一中的交通事故所处横断面距离上游路口变为140,路段下游方向需求不变,路段上游车流量为1500,事故发生时车辆初始排队长度为零,且事故持续不撤离。请估算,从事故发生开始,经过多长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将到达上游路口。二、问题假设1假设统计数据真实有效;2假设所测车速与实际情况相当;3. 假设问题一、二中车辆各行其道不抢占其

6、他车道;4. 假设问题四中的来车保持稳定;5. 假设小车全为标准车型,一辆大车相当于两辆标准车型的小车;6. 假设小车车身的标准长度为5;7. 假设所建模型不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8. 假设每个模型中事故不再重复发生;9. 假设小车在第四问排队中保持的车距为1。三、符号说明一览表符号表达的含义相对误差最大车流量各个车道的最大车流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我国一般规定为2车速车辆的标准长度,规定标准车型为5司机刹车反应时间,一般规定为1第条道的折减系数与车辆自重、路面阻力、湿度、坡度等诸多因素有关的系数CI判断矩阵的偏离一致性指标RI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随机一致性比率矩阵的阶数路段车辆

7、排队长度事故横断面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路段上游车流量四、问题分析3.1对问题一的分析根据附件视频一所示,发生交通事故之前与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的车辆的运行状态有明显的差异。分析所得,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车道被占用,车速减慢,而导致交通通行能力减小,交通需求大于事发断道路通行能力。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根据视频一统计事故发生前后不同时间断的最大车流量然后根据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数学理论计算公式,发生交通事故后,我们并对其修改,得到修正模型。由城市干道的基本通行能力与车速的关系(如表3.1.1所示),得出理论的最大车流量。最后,将统计的最大车流量与理论最大车流量比较,进一步得出通行能力的变化过程。102

8、030405060708090100/(辆/)95812081233117310901006928858797742表3.1.1城市干道的基本通行能力与车速的关系3.2对问题二的分析基于问题一的模型,我们通过改变不同车道的折减系数不同修改理论通行能力数学模型,第二次交通事故中所占用的车道位置与问题一有所不同,只需通过问题一的模型计算出同一横断面占用不同车道时的通行能力。与问题一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差异。3.3对问题三的分析3.3.1对模型一的分析因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很难通过交通流问题来确定交通事故的车辆长度与道路通行能力,事故持续时间,上游车流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车辆长

9、度是因变量,而其他三个量是作为自变量的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的。所以我们选择首先通过数据的收集,以及资料的查阅,运用层次分析模型把车辆长度作为目标层,其他三个作为准则层,得出各个因素对目标的影响大小。接下来我们运用回归分析的模型,确定具体的函数关系,得到非线性方程。3.3.2对模型二的分析车流波动理论的理论解释:假设上游交通需求量大于事发路段现有通行能力,到达车流在事故地点陆续减慢速度甚至停车而集结成密度较高的队列,事故解除后,由于路段通行能力的恢复,排队车辆又陆续加速而疏散成一列具有适当密度的车队,车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辆辆车向车队后部传播的现象,称为车流波动。根据车流波动理论,在

10、交通事故发生至撤离期间,上游车流由高速低密的畅通状态转变为低速高密的拥挤状态,从而形成集结波,波面以一定的速度向车队的后方传播;事故解除后,除了集结波继续向车后方传播外,在车队的前方又形成了消散波,波面同样向车队后方传播。当消散波的速度大于集结波的速度时排队消散终能消散,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事故持续时间,车道通行能力,上游车流量与车辆排队长度之间的关系。3.4对问题四的分析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路段研究上游交通需求量与事故地段现有通行能力的大小,因为考虑到上游来车有红绿灯的影响,所以我们将对来车进行周期性考虑。假定在每个周期内来车数连续且相对稳定,也就是每个周期内的车流量保持一致,我们采用等待制排队模

11、型。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 准备工作5.1.1数据处理1.附件中视频一、二以外的数据全部缺失,不予考虑。2.信号灯控制下的交通流呈周期性变化,所以只需考虑一个周期的情况。3.对数据的周期性特点进行数据提取。4.车辆在各时段速度数据残缺,根据车辆速度的理论根据,以及变化趋势进行补充。5.1.2预测的准备工作根据数据特点,对总体和个体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表格或图示方式显示。5.2问题一模型的建立求解5.2.1道路通行能力的实际数学模型名词解释:1. 道路通行能力: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指定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是度量道路疏导交通能力的指标,它由道路设施、交通服务、环境、气候等诸多条件决定,其数值相对

12、稳定。2. 通行能力折减系数:通行能力与车道的位置不同而递减的系数,一般规定最靠中线的车道为1,右侧第二条为0.8-0.89,第三条为0.65-0.78,第四条为0.50-0.65。根据通行能力的定义,首先对视频一车辆实际通行能力进行统计估算,得到通行能力变化数据结果如图5-2-1:图5-2-1视频1实际通行能力变化折线图结果分析:在发生交通事故前以及事故撤离后,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都保持在2400(辆/)左右,而在交通事故发生到撤离之前通行能力逐渐下降,直至保持在1300(辆/)左右。5.2.2 道路通行能力的数学理论模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理论分析,在事故发生之前与撤离之后道路通行能力是一样

13、的,因此,只需建立事故发生前的数学模型。未发生事故之前道路的修正理论通行能力数学模型为: () (1) () (2)其中,如图5-2-2所示,根据折减系数的定义,以及该条道路各车道流量比例的分析,我们取车道二的折减系数,车道三的折减系数,车道一的折减系数为,同时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附件视频的车速测定,我们得出未发生交通事故之前的车速,把,带入(2)式得到:(辆) (3)同样,现在只需在的基础上乘以折减系数,就得到: (辆/) (4) (辆/) (5)把(3)(4)(5)式带入(1)式,得到道路理论通行能力:(辆/)(6)结果分析:在未发生交通事故之前,道路通行能力的理论值为2555(辆/),

14、与实际通行的相对误差为: (7)所以,理论值与实际值相当,模型合理。图5-2-2 交通事故道路位置示意图发生事故至撤离期间道路的修正理论通行能力数学模型为:事故发生后,车道二,车道三被占用(如图5-2-2),行车速度减慢,理论上车道二、三通行能力为零,事实上,我们通过视频一得到的情况是车道二并未被完全占用,仍然有车通过,通过观察我们估计车道一、车道二总共占用的车道宽度为它们总宽度的。与未发生事故前车道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我们把车道一二的总的流量比例的与车道二流量相比,得到未被占用车道宽度的折减系数:(8) 事故发生后车速将为(),把(8)和带入(2)式,得到事故发生后的理论通行能力:(9)结果

15、分析:发生交通事故至撤离期间的理论通行能力为1356(辆),与实际通行能力的相对误差为:(10)所以,事故阶段理论值与实际值也相当,模型合理。5.2.3误差分析由于车数的变化不规律,以及车速的不稳定性,所以我们用理论的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会有偏差,理想情况下,理论情况与实际情况是互相吻合的。所以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尽量让误差相对小。5.3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3.1 同一横断面所占不同车道的道路实际通行能力比较模型我们通过视频二采集数据如表5-3-1,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问题一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交通事故所占不同车道的差异,如图5-3-2:表5-3-1视频二不同时间车辆通行变化表交通事故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