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706534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姓名:陈阳班级:土三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 功能 发展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

2、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1. 土地管理简介1.1土地管理的含义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

3、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12、土地管理的地位1.2、土地管理的内容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1.22、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1.23、土

4、地市场管理主要包括土地市场概述、土地价格评估、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经营管理等内容。1.24、土地法制管理 包括土地管理立法、执法、土地纠纷调处、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等。2、土地管理的功能2.1、缓解我国严峻的土地资源局势。 我国国土面积的12.88%为可种植耕地,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具体问题如下:2.1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12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8亩,均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3,仅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34,加拿大的1/20,美国的1/8。若按世界各国人均占

5、有耕地的数量多少为序排列,居世界第67位。2.12、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难以利用地土地包括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它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我国有悠久的土地开发历史,绝大部分宜开垦的土地早已被耕种,土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而且质量较好地易开垦荒地资源为数更少。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土地资源为188亿亩,其中易垦土地约为5亿亩。在5亿亩易垦土地中,质量较好、易农的只有2亿亩。如按现有的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土地垦植率以50%计算,全面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增加1亿亩。据初步预算,到2025年,全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将占土地34亿亩,其中需占耕地面积19亿

6、亩,同时在现有耕地中约有1亿亩需要退耕,两项相加占有耕地29亿亩,减去开垦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净减少耕地2亿亩。2.13、全国土地类型很多,但山地多于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很多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坡度大、土地薄和不便等因素,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条件较差。2.14、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巫山至湘桂西部山地一线以东地区的土地大部分是海拔不到500m的平原,面积约占全国的1/3,但分布着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此线以西的大部分土地是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其面积约占全国的2/

7、3,是我国的主要牧区、林区,大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地。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差距大的状况,东南部大于西北部和西部。2.15、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 800多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6%。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3%。我国地处季雨地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为尖锐。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土地利用将受到水土资源不平衡因素的制约。2.2、土地管理有助

8、于解决土地利用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21土地利用不充分,生产力和利用率均较低。从耕地利用状况看,中低产田占了2/3;林地利用率也低,全国现有林地面积只占宜林地面积的62%,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5%;利用牧草地中,优质草地仅占27%,单位面积畜产品量只及美国的1/3。2.22、乱占滥用土地、浪费土地的问题不断发生,且愈演愈烈。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缺乏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造成非农建设过多,使耕地急剧减少。农村滥批宅基地,村庄规模不断向外扩展,而在不少地方村子的中央却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空闲宅基地,形成“空心村”。2.23、 土地质量受人为原因及自然原因侵害损毁严重。近年来,土地退

9、化和损毁严重,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20.25亿亩,并且还在以每年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因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约150万亩。40年来,全国因水土流失损失耕地260多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以上,带走氮、磷、钾约4000多万吨。不少地方出现沙进人退的情况。不少地区由于投入不足,土壤肥力下降,也影响了耕地的质量,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严重障碍。 2.24、土壤污染加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目前,全国约有1300-1600平方公里耕地受到农药污染,近1/4陆地的表层土壤受到多种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25%的土壤处于警界状

10、况,污染比较严重土壤占5%。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2.3、土地管理有助于解决土地资源不当利用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2.31、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威胁人类饮食安全,危害人类健康,破坏人居环境。使用农药的农作物产出的粮食、蔬菜,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食品安全。据统计,由于我国大范围的使用农药、化肥、地膜而造成的土地面源污染,使将近3亿农民饮用的是不合格的水,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2.32、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建国以来,我国人口从6亿增到13亿,可耕种土地因水土流失又少了1/3,加上原来天然不可居住的1/3,现在能

11、生存的土地仅剩下30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全国17%的土地已彻底荒漠化,30%的土地被酸雨污染,这些都降低了土地资源的补偿及恢复功能。 2.33、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社会稳定形成严峻挑战。由于土地污染及生态破坏,导致我国目前有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70%的癌症患者死亡,20%的儿童铅中毒。如处理不当,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形成潜在威胁。2.34、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国际贸易造成障碍。我国于2001年12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尤其对农药残留要求日益严格。如1989年美国对华蘑菇罐头的禁止进口案,1997年欧盟对伊朗的开心果禁止

12、进口案等鲜明的证。因此,从源头上治理土地污染,保证土地资源安全利用显得异常紧迫。2.4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土地资源科学管理的支持.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土地的可持续发展。3、土地管理的发展3.1我国历史记载中的土地管理据禹贡记载,夏禹

13、时代已有“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周礼记述了地籍、赋役册等制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为征兵、征税,保障统治阶级的土地权益,进一步改革了当时的土地管理制度。民国初期曾颁布土地法和土地法施行法,进行过土地测量(调查)和土地登记等工作(见地籍)。3.2 建国后我国的土地管理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土地管理方面,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于1950年10月批准公布农业税土地面积及常年应产量制订标准的规定。1951年7月,财政部又颁布了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进行清查田亩,定实产量,是新中国土地调查、统计工

14、作的开端。198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并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国土地,同时在省以下建立各级土地管理机构。1986年 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3、现阶段我国的土地管理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司法改革和制度改革,由于土地性质的特殊性,土地制度,法律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因此,土地管理这项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变化。现阶段土地管理仍沿用2004年8月28日所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条例,实行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管理。4、对于土

15、地管理的认识和建议 我国国土面积广袤,地形复杂,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而这也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4.1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2、对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4.21、构建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管理法律体系和土地权利体系,进一步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并实现城乡土地登记全覆盖,完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4.22、构建科学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估系统。 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健全

16、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形成科学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掌握全面、现势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为更严格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可靠的支撑和服务。4.23、构建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的统一部署,以土地登记体系建设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开展全国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资料备案和检索,建设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为土地管理各项业务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和技术支撑,促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4.24、构建地籍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加强地籍成果应用为重点,努力拓宽工作经费渠道,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地籍管理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推动地籍事业健康,持续,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地籍管理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社会。参考文献:1李新举、程琳琳.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