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690798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2008,青岛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教学质量检测)“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 .统治政策的差异 .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2007,东莞第一学期调研)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A.

2、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2007,广东揭阳综合测试二)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2007,淄博摸底考试)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这在中国如此,在外国也如此。移民导致的历史变化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浓厚兴趣。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

3、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塞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继而导致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因此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哈。(1)将材料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图中标示出来。(3分)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研究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需要从哪些方面搜集资料?(3分)(1)气候出现寒冷北方民族南下中原人口南移(3分)(2)古气

4、候、民族分布、移民、南方经济等(每点得1分,但不超过3分)(2007,湛江模拟测试二)阅读下列材料:古越族是岭南土著居民。他们创造了岭南的古代文明。南越文化作为土著文化主体,代表了岭南文化在上古发展的成就和水平。但比起中原汉文化,它毕竟是落后的。秦汉进军岭南,也是有组织的移民。这不仅增加了开发岭南所需要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他们与土着越人和睦相处,从事艰苦劳动,成为开发岭南的先驱,同时也为发展岭南农业耕作和手工业技术,以及兴教办学等提供各种人才。在他们浸染、熏陶之下,华夏文化开始在岭南生根,也标志着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展基石。此后历经东晋初、

5、唐末、元初,清初前后多次大移民,不但广东人口民族成份发生巨变,汉人成为当地居民主体,而且广东文化结构也非昔日可比。土著文化不是被汉文化融合、改造,就是作为底层文化积淀下来,与中原文化差距也缩短了。大抵在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汉族南迁与土著居民的汉化和居地收缩都是同步进行的。这些土著居民后来演变为黎、壮、瑶,畲、苗等少数民族,他们退居山区,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多彩多姿的岭南文化个组成部分。此外,历史上移居广东的还有海内外回民和北方满人。他们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样为岭南文化增添异彩。南迁广东的汉人,由于他们的源地

6、,入居时间早晚和分布地区环境的不同,大约在唐宋时期,渐渐分化,发展为广府、福佬和客家三个民系。他们除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在语言、风俗、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都成为广东文化区划的基础。摘自司徒尚纪著广东文化地理请回答:从材料可以看出推动岭南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依据材料概述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指出岭南文化的特点。(13分)(1)决定因素:汉族(或华夏文化、中原文化、中原移民)的到来(2分,答“民族融合”只给1分)(2)发展轨迹:上古时期古越族创造了以南越文化为主体的土著文化;秦汉有组织的移民南迁改善了岭南文化环境,促进了中原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奠定了岭南文化发

7、展基石;东晋至明清之交,以中原文化为脊梁,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广东文化构架已经形成。(每点2分,三个重要阶段概述得清晰、简洁的加1分,共计7分)(3)特点:多元性、多样性、地域(地方)性、包容性、民族性等(答中其中4点给4分)解析:解题关键在于读透材料,有效提取关键信息,切忌胡乱罗列无效信息或者随意摘录材料原文。回答原因时要从民族迁移方面找答案,回答轨迹和特点时思路要全面清晰,对岭南文化发展历史整体把握分析。(2007,东莞第一学期调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传统农业方面,中国的个体家庭经营、精耕细作的农业,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苏联学者波梁斯基在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进代)

8、一书中折算中国主要时代第一劳动力产出粮食如下(与英国比):11-13世纪英国239斤100公元前5-3世纪中国战国397斤166公元前2-世纪-1世纪中国西汉585斤24511世纪北宋具体数字不详约500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自南宋以后,历元、明至清,这种南方人口的优势一直维持着,全国总人口也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明清时期的人口成长是全国性的,并不限于南方,但是直到清代,南方的人口数字仍然在北方之上,清高宗乾隆26年(1761年),南方人口是116341515,占全国总人口的59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宋徽宗崇宁2年全国人口总数。广东在南宋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这时已有地狭人稠的感觉了。摘自台

9、湾学者合著中国文化新论-民生的开拓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离不开四项生产要素:耕地、作物、农具、劳力。分析材料一所附表格中的“中国战国”时代这四项要素的发展情况和影响(10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要素中,变动最大、最活跃的要素是什么?(1分)简述这一要素在宋代的变化情况及对当时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4分)情况:井田制崩溃,私田开垦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如粟、麦、水稻已普遍种植;铁农具、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以士农工商“四民”为主的劳动力结构。(8分)影响:形成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耕农经济。(2分)最活跃因素:劳动力(1分)宋代:随着人口南迁,南方人口逐渐超过北方,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