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52222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歌唱教学课《苇叶船》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苇叶船作品分析: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创作歌曲,歌曲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表现了孩子们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急切盼望。歌曲旋律委婉、深情,语言形象鲜明,是一首充满了情感的儿童歌曲。歌曲为二段体,E宫调式,四四拍。歌曲的第1至第8小节为第一乐段,第9至16 小节为第二乐段。歌曲采用了一个短小的八个小节的前奏,前奏的旋律采用了规整的八分音符节奏排列,有两个乐句构成。旋律多采用三度的小幅跳进和级进的方式进行,一开始就给人以委婉、深情之感。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第一乐句旋律一开始仍然沿用了前奏的节奏型排列,第一小节在“3”上重复使用了三次同音反复后

2、下行级进,在第二小节在上行级进后采用了六度的下行大跳,这样的旋律进行仿佛是一段娓娓的述说,拉开的歌曲的序幕。第二乐句从一个向上的三度小跳开始,整个乐句在跳跃和级进中交替进行,旋律音逐步推高,将音乐情绪慢慢拉升。第三乐句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与第一乐句基本相同,知识在乐句的结束音上稍有变化。而紧接的第四乐句采用了弱起,旋律的开始音采用了第三乐句的结束音,在向上三度的小幅跳跃与跟进的上行级进后,旋律再次采用了向下的六度跳跃,乐段的旋律完全终止在主音上,给人以完整的段落感。整个乐段旋律婉转起伏,在平缓与稍大的起伏中,旋律流畅、连贯。旋律线条仿佛是大海的层层破浪,连绵起伏,层层推进。第二乐段由四个

3、规整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第一乐句旋律仍然从三音开始,连续的向上、向下的三度跳跃,一开始就在第一乐段的基础上增强了跳跃感,使音乐情绪进一步增强。第二乐句的旋律跳跃感加强,旋律起伏较第一乐句更加鲜明。第三乐句的旋律为第一乐句的发展,第一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第四乐句的旋律与第一乐段的第四乐句基本相同。两个乐段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旋律结束,乐段的旋律最终终止在主音上,给人以完全的终止感。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同的音区发展,旋律细腻,柔和,乐句中的旋律流动欧方了海浪起伏,与歌曲意境想吻合。在歌曲的最后,作者加入了一个结束乐句,乐句旋律采用了渐慢的速度,旋律音区发展到全区的最高音,将歌曲的情绪推

4、向全区的高潮。旋律结束在五音上,旋律的半终止感将歌曲的情绪延续到了音乐之外。歌词分为两个段落,借用了“苇叶船”这一音乐形象,寄托了作者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歌词为七字四句体,第一段歌词表现了悠悠的思念之情,第二段表现了更加急切的盼望团圆的情感。学情分析:歌曲的音域为9度,最高音在c2上,最低音在小字组的降b上,这一音域是非常适合学生歌唱的。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规整,大多采用了八分、四分音符的排列。歌曲节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没有学习的困难。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歌唱能力,基本能够运用连贯的气息唱好歌曲。在班级齐唱中,也基本能够保持统一的音色进行歌唱。在这样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应进一步关

5、注学生歌唱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较高音区歌唱时的歌唱状态调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歌曲的情感理解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在本课时中,应关注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并引导学生用歌声去自主表达情感。教学目标:1. 在歌唱中,体验委婉、深情的歌曲情感,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2. 能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保持好歌唱的气息、歌唱音色。3. 体验旋律波浪式的线条,能够用声音的力度变化变现歌曲的这一旋律特点。4. 能够依据歌曲的乐句划分,选择演唱的换气点;能够自主选用恰当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情感。5. 在视唱、默唱、模唱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够自主选用力度、速度表

6、达歌曲情感。教学步骤:一、 导入:1. 聆听歌曲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学生聆听)生答:略师:青青的苇叶变成了捧在手心里的小船,顺着蓝蓝的海浪,小船飘向了美丽的台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苇叶船。教学行为:1.在引言部分,教师加上体态动作。2.学生在读课题的时候,教师关注学生朗读的状态,要求轻声、高位置,有情感地朗读。 2.发声练习: 师:听,在大海边传来了这样的歌声。板书设计:教学行为:1. 教师单手弹旋律,用“啦”范唱。2. 学唱旋律师: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地试着唱一唱。3关注学生音准、节奏。如果出现问题,教师

7、采用示范的方式解决。4.有情感地演唱师:在旋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音乐记号,谁能来指一指。A:换气记号:当学生指出这是换气记号时,教师跟进进行歌唱呼吸的训练。师:在演唱时看到换气记号,是提示我们在这里要换一口气,来跟着老师一起做一做。注意,吸气以后不要闭上嘴。(教师指挥,生练习两次)师:用这样的换气方法,我们来唱一唱。(师单手弹琴,单手指挥,生演唱)5.移调发声训练(DE)师:看着歌谱,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再来唱一唱这段旋律。6.学生演唱完毕后,教师接进歌曲的范唱。(自弹自唱)【环节目标】通过聆听、熟悉歌曲的旋律,了解歌曲意境和内涵。通过发声练习,进一步学习歌唱中的呼吸技巧,提高歌唱能力。二、歌曲

8、学习1.视唱第一乐段歌谱(1)聆听师:青青的苇叶船带着我的思念,飘飘摇摇到台湾,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一部分的旋律,听的时候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看着歌谱,在心里默唱歌谱。板书设计:教学行为:教师播放旋律(录音伴奏),指乐谱。(2)视唱师:看着歌谱,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试着唱一唱歌谱。教学行为:教师单手弹奏旋律,单手指挥,生完整视唱歌谱一遍。2.学习第一乐段歌词(1)朗读歌词教学行为:1. 教师朗读“苇叶青青两头尖,摘下苇叶叠小船”1起。2. 生模仿朗读3. 师再次范读并引导情绪。4. 生加上动作读一读。(2)学唱歌词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来唱一唱。教学行为:1. 教师单手弹旋律,单手指挥,生演唱。2.

9、师高位置范读第一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一句。3. 生唱第一部分歌词。4. 处理第二行歌谱的换气记号5. 处理歌曲及情感6. 生演唱比较完整后,教师双手即兴伴奏,接唱第二乐段。板书设计:【环节目标】在歌唱中,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呼吸方法,学习用连贯的声音歌唱的技巧。能够独立视唱歌谱,通过歌谱的视唱学习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尝试着用自己的歌声表达情感。3. 学习第二乐段(1)学唱歌词师:在梦里,我们的手紧紧地牵在一起,这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教学行为:教师单手弹旋律,单手指挥,生演唱第二部分歌词。(2)感受旋律线的起伏师:老师这里写出了第一段的旋律,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画一画旋律线,我们跟随旋律线来唱一唱这

10、一句的歌谱。教学行为:1. 教师单手伴奏,单手指挥,生唱旋律。2.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旋律线。师:这样的旋律线像什么?(生答)师:旋律连绵起伏,像海浪,更像我们的思念,一层接着一层,一浪高过一浪。3. 师清唱第一乐句,引导学生为旋律选择合适的力度,并通过手势感受旋律线和力度的变化师:你觉得要用怎样的力度演唱,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的歌谱标上力度记号。教学行为:学生根据老师的演唱为旋律选择恰当的力度记号。(3)处理歌曲的连贯性和力度师:这个力度记号叫什么?用这样的力度,我们来唱唱这一句,举起你的手画旋律线,根据这个同学标记出的力度我们来唱一唱。教学行为:1. 教师单手伴奏,生划

11、线条,演唱歌词。2. 关注学生的歌唱状态、力度变化。4.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师:一条小船将两岸小朋友的手牵连在一起,心儿连在了一起。现在,让我们把第一段完整唱一唱,用歌声唱出浓浓的情意。教学行为:1. 教师双手伴奏加上前奏。2. 生演唱第一段歌词后,教师接唱第二段歌词。5.学习第二段歌词,完整演唱歌曲(1)学生演唱第二段歌词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二段歌词。教学行为:1. 教师单手弹旋律,单手指挥。生演唱。2. 关注学生演唱是否连贯。(2)学唱结束句教师行为:师:看看歌曲的结束句,跟着琴声轻轻地唱一唱。(生唱)3. 情感和速度处理师:天天我们盼团圆,这种盼望是在我们心里的,是藏在我们么内心的期盼。(师再次范唱后,生唱)(3)完整燕唱第二段歌词师:现在我们把第二段歌词完整唱一唱。【环节目标】在歌唱中进一步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旋律线这一音乐要素感受旋律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作用。能够依据旋律的发展,选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情感。6.完整演唱歌曲师:小小的苇叶船带着我们的思念,带着祖国妈妈的召唤,飘向了美丽的台湾。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出着美丽的期盼。教学行为:1. 第一遍教师双手伴奏,生演唱。2. 第二遍播放录音伴奏,师指挥,生演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