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482740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学复习重点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振动图,波动图振动图:波在传播过程中,某一质点的位移U是随时间t变化的,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波动图: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同一时刻沿地震测线的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分布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波剖面。即位移 U是距离x的函数,u=f(x)。2. 纵波,横波特点费马定理,斯奈尔定律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内容:它较通俗的表达是: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斯奈尔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

2、、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3.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多次波反射波:各地层之间存在阻抗差异透射波:透射波产生在速度不同的分界面上折射波:在任一地层顶面形成折射波,必须是该层波速大于上覆所有各层的波速。识别多次波的重要标志:to标志,角度标志4. 地震纵向/横向分辨率地震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地震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5. 反射波时距曲线推导虚震源6. a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就立刻恢复其原状。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

3、下发生了形变,当外力掉以后仍旧保持其受外力时的形状。弹性体:具有弹性的物体叫做弹性体;塑性体:具有塑性的物体叫做塑性体弹性波: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就形成了弹性波b. 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在弹性介质中,若已知任一时刻t的波前,则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看作是新的震源(子波源),并各自发出子波(由子波源向各方发出的微弱的波),所有这些子波以介质中的波速v向各方传播,经过 Zt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 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同一个波的相同极值相位的连线7a正常时差:由于炮检距变化带来的反射波传播时间上的差异b.动校正:把非零炮检距的反射波传播时间校正为零炮检距传播时间的校正过程动校正的实质:把

4、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或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校正成为ti=tO的直线c.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o时间差称为剩余时差8回转波的形成条件:凹界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凹界面的埋藏深度,当RH时,凹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9 a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引入平均速度的思想 一一地震波传播遵循的是 沿最小时间路程传播” 引入平均速度的目 的一一把沿最短时间路径传播转化为沿最短距离路径传播主要用途:时深转换 b均方根速度: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时,求

5、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的意义:把各层的速度值的 平方”按时间取其加权 平均”值,而后取 平方根”值均方根速度的主要用途:水平层状(或连续)介质的动校正处理 c.叠加速度:在一般情况下,对各共中心点时距曲线都可以用一条双曲线来近似它2ti2式中的Va为叠加速度叠加速度就是使共中心点叠加取得最佳叠加效果的速度d. 等效速度:书上P80.公式。V是为了使倾斜界面等效于水平界面而引入的一种速度(即用速度为V的水平层去代替速度为 V的倾斜层的一种等效处理)另外,水平界面的叠加速度就是等效速度。主要用途:利用等效速度可消除倾斜界面产生的剩余时差对迭加效果的影响。10. 频谱振

6、幅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主频f0,频宽 f11、排列长度的定义? (P61)排列长度L :每次激发时炮点和最后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12、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P6671)注意:共反射点叠加原理的假设条件:地下反射界面是水平的、介质是均匀的。一、动校正速度选取不准确的影响1)叠加次数越高,偏移距越大时,对动校正速度精度要求越高。2)界面深度越深,反射波受速度误差的影响越小;3)随着道间距的增大,允许的最大速度差就要减小,速度的精度越高。4)反射波频率f越高,速度的精度越高。结论:动校正速度不准,不利于突出有效波,而对多次波有可能突出或有可能被压制。二、地层倾斜对叠加效果的影响当地面倾斜时,对水

7、平叠加效果的影响可归结为:共反射点的分散和把倾斜界面当水平界面计算动校正量造成的校正不准的影响。三、其它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偏移距、道间距、叠加次数、接收道数、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动校正速度、倾斜界面出现的反射点偏移和分散。13、 水平叠加的目的是什么?共反射点叠加法的实质是什么? (P54)目的:突出有用信息,压制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特别是压制全程多次波。实质:通过剩余时差的差异来压制干扰波。14、水平叠加剖面和偏移剖面? (P71)由于是在画图工具上做的,也许做的不好,但是能够读懂,相信我们也都会画了,不好之 处请海涵。15、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流程的关键步骤及作用? (P89 96)

8、步骤:(P89)作用:1)、预处理:就是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初步加工,使它能满足计算机和处理方法的要预处理,速度分析静校正-提供速度动校正:水平叠加偏移归位滤波等显示前的加工显示出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滤波等显示前的加工显示出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求。2)、水平叠加:把经过动校正的同一共中心点道集内各道各个相同时刻的离散振幅值叠加 起来,就得到经过共中心点叠加后的一个地震道。3)数字滤波:将输入信号离散取样变为数字信号,将滤波器的特性设计为数学函数,然后 将数字信号与数学函数进行数学运算,得到新的数字信号输出,从而达到滤波的目的。4)、偏移归位:就是把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将反射波“归位”于

9、地层的真实位置上。A、偏移叠加:先进行偏移归位处理,后进行水平叠加处理。B、叠加偏移:先进行水平叠加处理,后进行偏移归位处理。5)、动校正:把非零炮检距的反射波传播时间校正为零炮检距传播时间的校正过程。6)静校正:指将地面记录的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的水平基准面上。一般包括地形校正、震源深度校正和低速带校正。16.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一般原则?17. 时间剖面上不整合面和断层的标志。断层:1、反射同相轴错断,断层两侧波组关系稳定,特征清楚。一般是中小型断层的反映。2、反射波同相轴的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一般是基底大断裂的反映。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一般是大断裂的反映。4、反

10、射标准层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是小断层的 反映。5、绕射波和断面波的出现是识别断层的重要标志。不整合面:1)平行不整合A、出现大量的绕射波,波状形冋相轴;B、强度和波形变化大;C、反射波的极值相位增多。2)角度不整合A、不整合下面的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不整合上面的反射波相位所置换;B、在地层的尖灭点处出现绕射波;C、不整合面反射波的波形、振幅不稳定。18. 地震解释波的对比原则1、振幅标志一波动振幅的显著增强。2、相位标志一波动的同相性。即时间剖面上出现同相轴的延长线。3、波形标志一波形的相似性。同一个波具有相同的波形特征,不同的波具有不同的波形特 征。4、tO时间标志-tO时差稳定不变(当相邻反射界面具有厚度不变时)佃.构造解释的两大基本功层位对比,绘制构造图20. tO闭合的概念及原则to闭合是指对同一界面上的反射波,在相交测线的同一交点上,法向反射时间相等。原则:1)、一般要求to时间闭合差不能超过半个相位;2)、两条偏移剖面交点处同层反射波不闭合。(界面倾斜时)21. 简述引起时间剖面上地质假象的主要因素?速度、地表条件、邻近层、复杂构造形态、处理参数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