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481747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澂篆书七言联“止斋”考l艺术放谈陕西师范大学馆藏吴大潋篆书七言联”止斋”考文/位素娟内容摘要:吴大激一生致力于金石文字学的训诂考据,其传大幅作品多以篆隶形式出现.通过对比鉴定,分析出陕西师大学馆藏吴大激篆书对联的书写年代为中年.由对作品的考证可了解到吴大激与止斋的关系并辨别出作品的隶属关系.关键词:吴大激止斋陈澧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吴大潋中年作品篆书七言(见图1)纸本墨迹.宽31厘米高133厘米,内容为:遗在匮传家学,大字书墙作坐铭.上款是止斋二兄世大人属款是”吴大潋.分别有白文吴大潋印.朱文戊辰翰林”口.据上款止斋二兄世大人属分析,止斋之属,据笔者考,可能是以下二人

2、其中之一,一是河源(今属广东省河源市)学训l导陈澧,二是清代浙江巡抚廖寿丰.到底这幅作品馈于人7因现收文献有限.给笔者带来一定难度,我们不妨先看目人资料.陈澧(1801-1882).字旃甫,广东番禹人.道光十二年中人,晚年以经史及汉魏六朝唐宋诗文教士,着有东塾集摹口述等.陈澧别号止斋,其东塾集记:止斋者,昔吾先君(其父)书室之名也.在旧宅之西偏后与叔父分居,先君居东偏,无所谓止斋者.迄今五十年矣.近者宅后之屋坏,澧欲修之无,乃除其地以植花竹.旁有小屋,屋上有楼,遂稍葺之而题日=斋.可见”止斋”之号来源于先君书室.据上款内容分析,止斋先生在家或族中应居行二.陈东塾澧)先生年谱记:先生兄弟二人,伯

3、兄名清字天一次即生.与从兄行.则先生居四.先考知县府君事略又载力生十岁而孤,不获见先府君行事,年十五又丧我伯兄.不及问.可见,陈澧在家排行二,在家族中排行四.据年谱记载,莫友芝(字子傀)与陈澧相识并有书信往来.治七年丁日昌(字禹生.雨生)以宋本陈吻乐书寄赠莫E芝为篆题陈氏乐书于卷首并赠以所着唐本说文木部笺一轶,陈澧曾复信致谢后莫友芝又写信给陈澧,让其对自所写的楹联直幅,诗草等作品提出批评指正.可见,二者交匪浅.而莫友芝之名也在悉斋年谱中多次提起:同七年,丁雨生中丞邀入书局.襄办校刻事宜与总办莫子傀(友芝)先生朝夕讨论金石文字同治八年至书局晤莫子偬丈碧湄.同观唐说文墨迹卷.但老以萧景,萧闲两拓本

4、见贻”由年谱知,莫与吴同治七年相见于书局,并朝夕讨论金石文字此后几年常有来往.而在这几年中.莫友芝也与陈澧有交往,虽然没有见到吴大激直接交往陈澧的明证资料,但这种由莫友芝来传递的间接关系是有可能的.他将自己敬仰的学者介绍给吴大徵认识,或者将吴大激介绍给陈澧认识.两者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吴大激一生受陈介祺影响至深,陈介祺在写给鲍康(字子年)的信中提过陈澧”粤东陈蔺甫山长澧写篆亦佳,尤长古文辞,有刻着,今不多得”番禺县续志中也记:陈澧凡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体文填词,篆,隶真,行书无不研究.陈介祺(1813-1884)与陈澧(1801-1882)生于同一时代陈介祺知其名并不足为奇.而吴大激

5、精古文,善书法作为晚辈吴知其名也不足为怪,况且吴与陈于同治十二年开始书信往来,神交数十年.其间,陈介祺作为前辈为吴指点迷津,开拓视野,将陈澧介绍与他或者将他介绍给陈澧认识并不奇怪.作为姻亲的张之洞也有可能将陈澧介绍给吴大潋.张之洞与陈澧神交数十年,先生年谱记载:光绪五年,张之洞曾集后汉书陈窘,陈元传语.写楹帖赠于陈澧,云:栖迟养老.天下服德:锐精覃思,学者所宗.陈澧也撰句答以篆书楹帖,云:万言笔语关文运.十载神交寄我心.旁款云:孝达尊兄先生惠寄楹帖,其语过奖不敢当书此奉酬近年得读大着辅轩语,回忆庚午岁读浙闱策问服膺至今十二年矣.己卯十月之望陈澧兰甫并识.据清史稿-张之洞传载:同洽六年(丁卯),

6、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同治六年岁次丁卯,联云庚午当为丁卯之误.清制,子午卯酉为乡试之年.相差一科记忆偶误耳.可知张之洞与陈澧相识于同治六年且神交数十年.而同治九年,他在京又与吴大激诸公订交,讨论金石.这在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中有载:同治九年(庚午),在京与潘文勤(祖荫),王文敏(懿荣).吴悫斋(大激)诸君订交.文勤寓米市胡同所居,密迩出所藏吉全拓片,属公与王.吴两公审定集中所录论金石文字大率皆此数年所作.”.此事潘祖荫为吴大潋说文古籀补叙时亦言:(余)同治辛未(十年),壬申(十一年)间官农曹,以所得俸入尽以购彝器及书,彼时日r13Tl1=l艺术放谈相商榷者则清卿(吴大激)姻丈,廉生(王懿

7、荣)太史,香涛(张之洞)中丞,孟伯(周悦让)丈,石查(胡义赞)大令.无日不以考订为事.得一器必相传观.致足乐也.由此得知在张之洞这数十年的交游中,他与陈澧一直神交,其间又与吴大激交往密切,并成为儿女亲家,因此,他将陈澧介绍给吴大潋,或者将吴大激介绍给陈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之因本人学识浅薄,加之现阶段收集的文献资料有限,并未发现吴大潋,陈澧两者之间有任何直接形式的往来.但就现有的资料推测.即使两人不曾见面,也可能相识如吴大潋与陈介祺就是一例.两人一生不曾谋面,通过书信交游数十年,在学术上互通有无共同探索.因此,吴大潋与陈澧即使不相识,但作为媒介的莫友芝,陈介祺,张之洞三人.他们其中的任何一

8、位都有可能将陈澧介绍给吴大激,或者将吴大激介绍给陈澧.再加上当时陈澧作为无不研究的学者.其社会地位已极为显赫.而吴大激能知陈澧之名也不足为奇.现将廖寿丰资料陈述如下:廖寿丰(18361901)字谷似,暗斋.晚年自号止斋,江苏嘉定人.同治十年进士.官至浙江巡抚.子世荫由尚书公子(其弟廖寿恒)而嗣.正二品荫生工部候补主事分发试用.又据前湖南巡抚吴君墓志铭记:女六人长着未嫁殇嘉定廖世荫,同郡潘睦先南皮张仁题项城袁克定,吴江费树蔚,皆其婿也可见两者为姻亲关系,按理此作或许应该赠予廖寿丰.但从现收文献看,作品馈于廖寿丰的结论与史料不符.此作约书于同治七年至光绪三年间陈廖皆有可能,但就书款内容看,”止斋应

9、为其字或号,两人皆号止斋,LB,1-廖,为中年晚年自号止斋,时间不符,陈已晚年,有文献记载其别号止斋,时间相符.就称谓而言,二兄在家或族中应居行二廖在家排行老大,陈在家排行老二,在称谓上陈相符,世大人”应指两人交情较深且在朝为官,两者皆符,但本人认为所赠陈澧的情况更为符合.因从所书内容看.两者为志同道合者皆通经学,他们以馈赠作品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敬仰.廖时值中年,资料中并未发现他在经学方面有何成就而陈时值晚年,寻求经学源流,其社会地位极为显赫.加之他又曾与莫友芝,张之洞等人有过交往.而吴大潋也与他们交往密切.可大胆推测两者也可能有过间接交往.总之.此作赠予何人,从现有资料的收集,分析及推测.本

10、人倾向于陈澧.参考文献:汪宗衍.陈东塾(澧)先生年谱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梁鼎芬,丁仁长番禺县续志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3吴秀之,曹允源江苏吴县志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8册,台北成文出版社注释:1陈澧东塾集.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2汪宗衍陈东塾(澧)先生年谱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3陈澧.东塾集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4顾廷龙吴意斋先生年谱北京:哈佛燕京学社5.陈介祺簋斋民牍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6.梁鼎芬,丁仁长番禺县续志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7汪宗衍.陈东塾(澧)先生年谱收录于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七辑沈云龙主编台北:文海出版社8王云五清张文襄公之洞年谱收录于新编中国名入年谱集成台北:商务印书馆9.潘祖荫说文古籀补叙.吴大潋说文古籀补台北:商务印书馆10黄世祚嘉定县续志.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1陈金林,齐德生,郭曼曼清代碑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位素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号:2010CXSO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