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466296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益集团如何绑架国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道光四年( 1824 )冬天,洪泽湖大堤决口,湖水四下漫溢。然而对当时的朝廷来说,最麻烦的事不在水灾,而是运河断了。因多年淤积, 经过洪泽湖的黄河河道抬高, 为保证南方运粮北上, 洪泽湖边修筑起大坝,抬高水位,送船入黄河。如今洪泽湖湖水倾泻一空,船不能北上,河运就此断绝。苏松一带的粮食不能运到北京,则首都粮食供应不足,帝国的稳定将被动摇。这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 42 岁的道光帝面前。 伟大工程的危机明清两朝定都北京,维系帝国统治的经济命脉却极为脆弱。自唐中晚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国家的财赋收入就要通过历代开凿疏通的大运河运到京城。由于北方自然条件变化以及经济衰落,清朝每年从山东、河南、安徽、江

2、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八省征收超过400 万石粮食,供给北京。这些粮食用于支付官员俸禄、兵丁粮饷,还要保证平抑京师的粮价,赈济灾民,维持稳定。人工开凿的运河虽然是伟大工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力让它变得越发脆弱。据清史稿?河渠志记载, 整个清朝, 运河与黄、 淮连接的淮安清口一带, 为维持通航,耗费的人力财力,并使人民遭受水灾之频繁, “未有甚于此者” 。然而,道光四年的决口,才是第一次真正的危机爆发。道光帝召集臣僚商议对策,有大学士孙玉庭、漕运总督魏元煜等主张借黄河水入运河。然而运河河口迅速淤积,难以通航,等待运粮北上的漕船, “皆胶住不能挪移” 。此时,一些人想到了明清两朝屡被提起

3、的运输方案改河运为海运。事实上, 通过海运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 在元朝就已经实行。 从至元十九年( 1282 )开始, 耗时十年, 从刘家港 (今江苏太仓浏河镇) 到天津的航线便已开辟。 到至元三十年( 1293 ) ,海运的船舶远离了海岸线,向东进入远海,取直线北上,顺风十天,便可抵达天津。从此, 元朝北方便依仗海运, 每年从江浙运送粮食数百万石, 供应大都。 直到元末战火,江浙被起义军所占领,漕粮海运才断绝。明朝开国到永乐初年,海运也一直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手段。然而到永乐十三年( 1415 ) ,随着会通河疏浚成功,皇帝决定放弃海运。之后,海运的航程断断续续开过几次,天津河口就再也不见江

4、浙运载粮食前来的船帆。 治理运河的官员甚至主动制造灾害, 对堤坝 “薄者不填,缺者不补,以致溃决废坏,不可收拾也” 。现在, 海运的方案又一次摆在了国家的决策者面前。 倡议海运最积极的, 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他认为海运是解决漕运危机的唯一办法,主张雇佣商船运送漕粮,准许商船在运粮的同时携带货物。然而反对的声音纷至沓来, 其中最冠冕堂皇的一条, 是说海运有 “风涛之险, 盗贼之虞” ,是“不惜民命”的暴政。英和反驳说,海上年年都有贸易船往来,为什么没有听说海难?而且河运也多有险阻,历年都有船只遇险倾覆,船夫家破人亡,岂止是海运有危险? 道光皇帝的决断与反悔运河虽然保证了几代王朝的安稳,但

5、是也带来巨大的损耗。为了维持运河, 政府不得不牺牲沿岸的水利, 甚至加重天灾。 多雨之时, 本应蓄水防洪,但漕运官员恐怕损坏运河堤坝,反令放水淹没民宅民田;干旱之时,本应放水救济农田,而漕运官员为保证运河水量,反倒节流蓄水, “涓滴不容灌溉” 。于是数百年间,黄淮之间的居民和农业备受折磨,经济民生大受阻滞。在道光六年那场水灾中,为保护运河河堤,两江总督琦善命令将水坝全部开启,淹没下游良田。据当时官员记载,下游大片地区“田亩房舍,均归巨浸田间水深五六尺,至一丈不等,庐、墓尽在水中。”灾民扶老携幼,避居高处,露天而居,饥寒交迫。对河上的水手来说,运河也是一道鬼门关。由于地势起伏,运河上实际险情重重

6、。据道光年间的记载,黄淮交汇处的天妃闸,每当漕船经过时,每艘船就要上千人以人力拖曳,遇到涨水之时, “飞瀑怒涛,惊魂夺魄,下水放闸之船,疾如飞鸟,若坠深渊,浮沉难定,一入迥溜,人船两伤。 ”仅在康熙年间,每年就有一百多艘船在运河中倾覆损毁,上千人遇难。倘若改行海运,这些弊端便可革除。然而,反对海运的声音依然在朝堂上占据了优势。道光皇帝其实倾向于英和的意见,但是一时难下决心。英和进一步陈述利害,说河运淤塞,不得不依靠车挽和小船接驳,重新修筑堤堰也还需要时日,两项相加,需要数万人力,耗费太甚。而雇海船,则大为节省民力和开支。他也明确地向皇帝指出,之所以推行海运阻力如此之大, 是因为海运开行之后,

7、管理漕运的官吏、 在运河上当差的旗丁水手等人便面临失业。他建议皇帝,对漕运官员的俸禄和养廉银都要继续支给,治理黄河、洪泽湖,修筑堤坝的管理人员,也尽可能从漕运人员中择而录用,水手则可给予路费遣散。经过反复辩论,到道光五年六月,道光帝终于决定将江苏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改由海路运输,对应募的海船“许免税,许优价,许奖励” ,甚至给予官衔。为保证海运顺畅,上海设海运局之外,又在天津设转运局,查验运粮。于是到第二年,也就是道光六年( 1826 ) , 在关天培的押运下, 第一批漕船运载着一百多万石大米, 从长江出海口北上,十多天内陆续抵达天津。是年六月,第二批海运漕船北上天津。两次海运,一

8、共动用海船一千五百多艘,装载粮食一百六十万石。其中,因为海难而损失的,仅仅四艘船、米二千三百八十石。海运的便捷鼓舞了当时的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他们上奏道光皇帝,希望第二年的漕粮运输仍然走海路,道光帝表示允许,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反悔了。 虽然道光朝两次海运都中止,但由于自然淤积、时局变动以及轮船的引入,运河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运河漕运停止。在皇帝看来,只有内陆的脆弱运河才是可靠的,是国家根本,而外海则充满不可预知的风险。他担心官员致力于海运,则运河荒废。于是他指责奏请继续海运的官员“总为自卸干系,巧占地步,只顾目前,于国计并不通盘筹画” ,并责问他们是为国家谋利,

9、还是为自身谋利, “受国厚恩任用之人,其可不秉天良耶?”于是,在道光七年,漕粮海运的方案被皇帝中止了。 反对者是谁此后,到道光二十八年( 1848) ,由于黄河水灾,运河再次受阻。道光帝不得不又一次开行海运。但这一次依然是昙花一现,很快又中止了。阻挡海运的,除了道光皇帝对稳定的担忧,还有一个庞大的反对群体。魏源指出, 改行海运, 有三种人的利益会受损: “ 海关税侩也, 天津仓胥也, 屯弁运丁也” 。然而他说得实在有些隐晦。运河通航数百年,是国家稳定大计,维系在运河之上的衙门、官职难以计数。一旦海运取代河运,他们的前途生计都将大受影响。在有清一朝,负责治理运河绝对是一项肥差。只要黄淮泛滥,运河

10、危急,国家便不得不投入大笔财赋,用来治理河道,并为贪渎制造机会。天灾未必时时都有,治理运河的官员甚至学会了积极主动制造灾害,对堤坝“薄者不填,缺者不补,以致溃决废坏,不可收拾也”漕运官场的糜烂,甚至让嘉庆皇帝怒斥他们“欺诈成风,冀图兴工糜帑,藉以渔利饱橐。积习相沿,牢不可破甚至援引亲友,滥邀官职,种种恶习,不可枚举”。而到道光朝中,每年要拨给运河工程白银五六百万两,加上黄河上盘运漕粮的挑工以及修造高堰大坝的开支,耗费不下千万两白银。这耗去了当时国家全部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最多时甚至达到了国家岁入的一半。对运河上的船只,官吏还可以层层盘剥,收取过闸费、过淮费等杂费。与此同时,漕务官员还往往假借维

11、持运河畅通的名义,敲诈勒索地方。他们掌握蓄水放水之权,于是地方民命与生产都被他们操弄在掌中,不得不听任其敲诈。漕运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巨大毒瘤。但是既然国家的安定要依赖运河漕运,整顿漕务吏治便不得不让位于维持稳定,不能破坏他们的集体利益,于是只好听任运河官吏大肆贪腐、中饱私囊。一旦海运取代河运,他们的利益便会被彻底颠覆。于是这些人,也成为反对海运最有力的集团。在道光二十八年的海运之时, 时任漕运总督杨殿邦便极力反对漕粮走海路。 他上书皇帝,宣称河运维持了沿岸居民的生计,让他们可以当水手赚钱养家,一旦改行海运,他们无粮可送、家庭破产,便会成为流寇土匪,威胁国家安全。而海运不仅仅风险难以把握,还造成

12、水手性情桀骜不驯、罔顾国法,海运船只到天津,则水手云集。对畿辅重地来说,这个难以驯服的群体是一个可怕的隐患。早在道光五年议海运之时,就有人以海运粮食容易霉变为由反对,但是实际上运送到京师的粮食并未变质,反倒如同新米,大受欢迎。于是,便有人雇佣水手,在海运中途,向漕粮中羼杂药物,使粮食迅速腐败不可食。与此同时, 反对者又唆使河运水手闹事, 清廷也不得不顾及漕运十余万水手的生计稳定,以免这些已经帮派林立的强壮男丁结伙造反。 当时的御史郑瑞玉忧心忡忡地说: “无论官弁旗丁廉俸粮饷,未可裁减;即各省水手,不下十余万人,一旦散归,无从安置,难保不别滋事端。 ” 在明清数百年中,运河保证了经济中心的财富向

13、政治中心输送,然而维持这种运转,耗费的人力物力惊人,黄淮之间的地区,则由沃野变成多灾多难之地。总之,反对派努力去迎合皇帝对稳定的渴望,并取得了成功。于是,两次海运虽然都显示出超过河运的优势,但是依然被废止,南方的粮食,依然要艰难通过运河,费时半年,运抵帝国的中心。一直到 19 世纪 50 年代之后,随着洋务运动引入轮船,海运大兴,同时河道持续淤塞衰败,海运和河运之争才终于以时代的进步画上了句号。参考资料: 从漕运的社会职能看道光朝漕粮海运的行之维艰,曹志敏,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年 5 月河政与清代社会王振忠, 湖北大学学报 , 1994 年 2 月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倪玉平,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