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教学反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455893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换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交换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交换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交换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交换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换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换教学反思(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学反思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学反思伊旗二中 赵慧本节课最后是要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课容量较大,故分为两学时进行教学。第一学时解说“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第二学时解说“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 在对第一学时的内容进行解说时,一方面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理解肺的位置与构造,并简朴对胸廓及胸腔进行简介,让学生有个理解。接下来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并进行总结,通过过渡性语言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肌的运动有关,让学生自学有关知识,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结合视频进行总结。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以及视

2、频动画掌握效果较好。通过设问的形式“是胸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还是由于吸气导致胸的容积变大”来引入探究实验解决:胸廓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过程。第一学时需要以许多的物理知识来辅助理解,学生在没有接触任何物理知识的前提下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比较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提前让学生准备了注射器,上学时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在加上我的解说来得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但是上学时的效果并不好,借助注射器好多学生也得不出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的关系,同步也挥霍了许多时间。所如下来后通过自我反思觉得此部分知识不如直接运用注射器让学生感受气体存在压力,然后将气体压力大小与容积

3、关系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拿来运用,这样效果会更好。对于是胸廓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由于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这一大难点,学生普遍觉得是吸气导致胸廓的容积变大,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观点,就必须借助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来得出这一结论。但是由于实验室装置的损毁,为了让学生看到实验效果,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有关视频,但视频效果不好,学生看不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步也挥霍了大把时间。因此我觉得制作一种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助于学生的感性结识,会协助她们更好的理解。在对第二学时进行解说时,一方面让学生对课前“想一想,议一议”进行分析引入新课,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并得出结论

4、。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明显增多,减少的氧气又到哪里去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互换。对于此部分知识重要以学生自学课本知识并结合视频动画进行学习。最后在我的组织引导下进行总结。 对于此部分知识,学生的掌握效果较好。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局限性。对此,在后来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做充足准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在课上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伙,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时留足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步还应加强学习,增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篇二:加法互换教学反思“加法互换律”教学反思整

5、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测、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互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1注重教学目的的整合化。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规定,数学教学的价值目的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措施,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解决好知识性目的和发展性目的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增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贯彻知识。在教学“加法互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的领域中设立了过程性目的,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互换律”“是什么

6、”,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遇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故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互换位置、成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无呢?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构造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观测、例证、归纳、应用的过程,积极获得“加法互换律”的规律,体验了学习成功的情感。.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新课标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明了方向。“加法互换律”这节课在如下几种方面进行了尝试。(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

7、对的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限度。加法互换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互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结识,并能运用互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因此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如何获得规律的措施上,使学生的结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互换律的实质是互换位置,成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测身边的现象,渗入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窗互换位置,成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互换位置成

8、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无呢?你能举出一种或几种例子来阐明吗?这样运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步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摸索的爱好。(3)改善例题的呈现内容。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本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节。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解决时,变化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开门见山让学生在加法计算中和举例验证中获得规律。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4)对于规律的论述,教师没有强加给学生规范

9、的语言,层层递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发现的规律、然后在学生敢说的前提下教师稍加强调,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层次性。(5)对于发现规律的表达措施的教学,教师提供应学生某些素材,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喜欢的表达措施,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达运算定律简要、易记,由于学生少教师提供应学生的素材学生都在黑板上展示了,是不同限度学生展示了作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篇三:商品的互换与消费课后反思商品的互换和消费课后反思李涵我于9月4日在高二计算机3班上了我开学第一节课,其中有可取之处,但更多的是局限性,为了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特反思总结如下:一、准备实行过程我

10、重要备了课本和教参,重要解说了商品的含义、商品基本属性和货币的职能,目前总结觉得只是吃透知识的百分之八十,同步欠缺对小资料的收集,使知识掌握不透彻,没有充足的备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没有充足掌握知识容量和授学时间,并且不能充足调动学生爱好,我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改善。二、教师和学生建议(一)学生建议:1、长处:语言体现能力和组织课堂能力较好,具有亲和力,感情细腻,解说具体。2、建议:但愿教师可以增长教学趣味性,讲点小故事和实际生活经历。(二)教师建议:1、本节课内容过多,可以精简内容,可以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会更好。、板书不完全,本门课应当结合时事政治热点话题。三、改善措施

11、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从备课到上课始终很迷茫,庆幸的是王采全教师悉心协助我,提点我,尚有王利民教师、高丰琴教师在百忙之余去听我的课,给我悉心评课,使迷茫的我找到了方向,对的结识自我,理解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理解了学生,为了不辜负教师们和学生们的盼望,为了使自己成长更迅速更优秀,我的改善措施如下:1、后来可以借助网络和课外书资源,使备课更加充足。2、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例,增强课堂趣味性,使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充足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和爱好。3、积极理解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合理调节课堂弹性和备课内容的含量,增强与学生感情,发现学生闪光点。4、长处继续保持,做一名具有亲和力、心思细腻、眼中心

12、中有学生的好教师。篇四:加法互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互换律教学反思加法互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故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步注重学习措施的渗入,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本。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摸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积极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如下几点: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

13、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同步,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3”,进而提出猜想“互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2、 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如何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当举多少个?旨在渗入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措施,同步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步,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1、3+6=+3,4+5=54,7+887、+=2+1,2+13=3+,10020=00+00,+300=0003、0=50,1|

14、424=24+,10+203=2.03+102小组报告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同步,也让学生明白,不仅互换两个整数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互换两个分数(小数)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这样,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氛围中,深切地感受到“互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加法互换律的验证过程,也在学校活动中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3、 练习层层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练习内容。让学生运用加法互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朴应用到

15、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步又培养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老式教学观测得结论的措施,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倡导的“主体多元,合伙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步,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固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下:1、 在引导学生思考举如何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例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某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边说边做手势,指着课件34=4+3),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互换她们的位置,看和与否相等。2、 在让学生

16、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与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觉得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和b可表达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加法互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在引出加法互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她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4、 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互换律。可运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此外,要将每一种习题的设计意图,充足地挖掘出来。总的来说,这堂课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