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8365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摘要】目的讨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 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 药等;烦躁不安的可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复方氯丙嗪等镇静止惊 药物,忌用吗啡镇静,以免抑制呼吸。【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 球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症。病原菌自鼻咽部黏膜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进 而在脑膜、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炎症。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 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一、

2、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原学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常凹面相对、成 双排列,菌体表面有很菲薄的荚膜,荚膜多糖是血清学分型的依据,可分为A、B、 C、D、29E、H、J、K、L、W135、X、Y、Z13个菌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流行菌 株可有所不同,我国流行菌株主要为A群。该菌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仅存 在于人体。本菌含自溶酶,故在培养过程中易破坏。为专性需氧菌,普通的培养 基中不能生长,在37C含5%10% CO2,pH7.47.6条件下,血液琼脂或巧克力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脑膜炎球菌在体外抵抗力较弱,特别是在碱性环境下自溶更 快;对干燥、湿热、寒冷、各种消毒剂极敏感

3、。(二)流行病学1.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患者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d内具有传染性。 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以上,故被认为是主要传染源。非流行期人群带 菌率低而稳定,国内以B、C群为主,若A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流行可能。2.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助于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由于体外抵抗力弱,故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家庭成员间的密 切接触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病有意义。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15岁以下儿童为多,病后可获短暂免疫力。 新生儿有母递免疫力。成人70%80%有脑膜炎球菌抗体。4. 流行特征多在冬春,1112月份上升,34月份达

4、高峰,5月份下降。人 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 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于在易感者中普遍接 种特异疫苗,可打破周期性流行。(三)发病机制病原菌侵入人体,通常局限于鼻咽部繁殖,成为带菌状态或上呼吸道炎。当 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菌数量多、毒力强时,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部分 患者进入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脑膜炎球菌自溶或经吞噬细胞消灭死亡后, 释放大量内毒素,可造成血管系统的严重损害及全身症状,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少数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免疫功能低下,形成慢性败 血症或慢性脑膜炎。二、临床

5、表现与诊断(一)临床表现潜伏期17d,一般23d。按病情轻重及病程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1. 普通型约占全部病例的90%。(1) 上呼吸道炎症期:多表现为鼻咽部充血,而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咽痛及 发热,一般持续12d。败血症期:骤起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毒血症症 状。结膜充血。70%患者在发病后2448h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开始为鲜 红色,后为紫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坏死,以四肢较多;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痛、脾大。12d发展为脑膜炎。(3)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可与败血症同时出现,有时出现稍晚,多数于发病 后24h左右较明显。患者持续高

6、热,在全身瘀点、瘀斑的基础上,有剧烈头痛、 呕吐频繁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缓慢,重者有檐妄、神志障碍及抽 搐。通常在23d后进入恢复期。幼儿脑膜刺激征可不明显,仅有不安、高声尖叫、双眼发直、拒乳、呕吐、 腹泻、发热、易受惊等。流行末期,有些病婴仅表现低热、吐奶、烦躁不安等不 典型症状,易误诊。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皮肤瘀斑、瘀点消失,症状好转,体征消退。2. 轻型在流行期间,可有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征,皮肤可有散在瘀点,亦 可有阳性血培养及脑脊液改变,但无意识障碍,可在12周自愈。3. 暴发型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h内死亡。败血症休克型:除普通型败血症期表现外,

7、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 点或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特征,表现为 面色苍白,唇、指发绀、四肢湿冷、皮肤发花,脉搏细数,血压下降,体温不升 等。(2) 脑膜脑炎型:主要为脑实质的炎症、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表现。突发高热, 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并进入昏迷,锥体束征阳性。血压上升, 瞳孔忽大忽小,双侧不等,可出现枕骨大孔疝、小脑幕切迹疝等。(3) 混合型:兼有上述两种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严重,病死率高。4. 慢性败血症型少见,成人多于儿童。表现为长达数月的不规则发热,反复 发生的瘀点、瘀斑或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少数有脾大。多次病原培养可获阳性 结果

8、。(二)诊断1. 临床诊断冬春季节遇有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皮肤、黏膜瘀点、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多者,可拟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年龄及 当地流行情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参考。拟诊患者应 做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以便确诊。2. 实验诊断(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大于20X109/L,中性粒细胞超过0.80。脑脊液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压力增高,外观浑浊如米汤,白细 胞计数明显升高,1.0x106/L,中性粒细胞占0.90;糖及氯化物减少,蛋白明显 增多。病原学检查:可取血及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取脑脊液及瘀点涂片染 色镜检。标本应尽快送检,以免病

9、菌自溶死亡。(4) 免疫检查: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及脑脊液中A群奈瑟菌多糖抗原 的IgM和IgG抗体,或用玻片法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查脑脊液中脑膜炎 球菌抗原。亦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反向间接血凝、血凝抑制、免疫荧光等方法 检测血清、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抗原、抗体。三、治疗原则(一)普通型治疗1. 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等;烦 躁不安的可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复方氯丙嗪等镇静止惊药物,忌 用吗啡镇静,以免抑制呼吸。2. 病原治疗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常用剂量成人1 200万2 400万U/d,儿童 20万40万U/kg,分34次静脉滴注,至症

10、状、体征消失,一般疗程57d。 也可选用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等。(二)暴发休克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抗感染性休克治疗。通过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 毒、提高氧分压、改善微循环、增强心功能等综合措施,纠正休克,并适当选用 糖皮质激素及肝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抗凝血。(三)暴发性脑膜脑炎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治疗重点,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应用脱水、冬眠等疗法降低 颅内压,选用呼吸兴奋药,必要时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参考文献1杨婕,潘喜媚.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免疫治疗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6 期.2张秋兰,黄赐雄,李兴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5年0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