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37128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家窑文化在幼儿园中的渗透内容摘要: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发源地,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在复杂纷繁的彩陶世界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精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幼儿园渗透彩陶的出现,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要求,表达了先民复杂的审美感受。彩陶集实用、雕塑、绘画、烧制的各种艺术和技术为一身,使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完整、系统而又全面的表达了出来,反映了先民们强烈追求美的审美愿望。从目前发现的遗址来看,黄河流域是彩陶文化遗址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以仰韶文化

2、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最具特征的文化,其中大量的彩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制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在马家窑文化后,彩陶逐渐走向衰落。彩陶由器形和纹饰两个基本方面所构成,这就决定了彩陶与一般陶器属性上的区别,即它作为生活器具与工艺品的统一:也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不同,即它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以仨蛩不同的纹饰形式及其有机组合展示了它们深刻的寓意内涵,本文将重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致力于揭示其彩陶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 年以来

3、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 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 年 4000 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1923 年 1924 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 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 年开始, 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

4、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早期以 ?黑彩绘花纹为主; 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 I :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

5、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 东起渭河上游, 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

6、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1978 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 处,制陶窑址3 处,灰坑 985 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 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 。从地层上

7、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 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 1981 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课题名称: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马家窑文化的渗透与运用,课题立项号: GS2016GHB1190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幼儿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