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220442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新教材,教材内容较广,囊括欣赏、绘画基础、创作、雕塑、构成、国画、工艺制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在结构上,以美术的形式语言集中划分单元,淡化不同课业类型之间的区别,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谊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

2、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两方面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全册教材有12课分为四个学习领域:绘画、美术设计、手工制作、欣赏。教学目标: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初步学习立体物的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贴近的设计与制作,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在不同的角度时外形所发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塑造能力,会用线条进行精细的描写,对色彩有进一步的了解。 使学生了解多种绘画形式运用电脑作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3、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教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突出时代感和地方特色。 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良好品德,观察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向初中过度阶段,学生不再满足简单的绘画、手工学习。他们有更高的追求。所以在知识的传授上要以技能、技法为中心。六年级的学生上过几年的陶艺课,对立体造型能力较强。所以在授课时尽量要发挥学生的长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相对较弱的绘画方面的能力。 本学期学习新教材,在设计教学时要与学

4、生贴近,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进度: 1、明与暗 2课时 2、寻找美的踪迹 2课时 3、泥浮雕 2课时 4、画扇面 2课时 / 5、我设计的服装 3课时 6、图文并茂 3课时 7、奇思妙想 2课时 8、世界奥林匹克日 3课时 9、二十年后的学校 3课时 10、我们即将毕业 3课时 11、电脑美术 2课时 12、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2课时1、明与暗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

5、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教具准备 1. 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2射灯。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4投影仪。5范画两幅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学具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

6、画板、橡皮课件内容 1一页是课题2第二页时球体的明暗演示教学评价 1. 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质量较高与较差的作讨论评讲。2. 肯定作业中的优点,同时启发学生,指出缺点与改正方法。3. 学生作业时,教师应该全面辅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教学过程:活动一:欣赏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活动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

7、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总结:对了,有体

8、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活动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2刚才我们分析了

9、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活动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

10、调子用较硬铅笔画。活动五:学生实践(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作业设计: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B、明暗交界线不准;C、投影不准;D、排线问题;E、反光太亮。活动六: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1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

11、。2、寻找美的踪迹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2、合理构图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教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 墨水 宣纸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 宣纸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2 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4、肌理图片的欣赏教学评价 1

12、、在学生回答感受时加以肯定,并对创意好的回答突出表扬,对欠缺的回答进行补充。2、对学生作业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以改善。优秀作业要给予表扬,并指出优点所在。教学过程: 活动一: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

13、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活动三: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活动四: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

14、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也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活动五: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学生讨论: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活动六:作业设计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