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197189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某煤矿周边老窑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有效防治水害事故发生,结合我矿实际,特制订本矿井周边老窑积水防治水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方案一、矿井水文地质情况1、(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遵沿煤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的大娄山山脉中断,地形起伏较大,山峦叠嶂、沟谷众横、平地少见。地形总体上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属构造剥蚀山地地貌为主的中山地区,山脉走向与总体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其总体地势主要呈近东西向展布的脊状山脉和沟谷,其次为近南北的羽状冲沟和溶蚀沟槽。南部较高,中部及北部相对较低,呈向北倾斜的斜坡地貌。矿区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的南山(标高为1494.0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西部的

2、河坝(标高为1109.00m),相对高差为385m。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在矿区的西北部有一条溪流,长年有水流量在7.5L/S左右,外围河流远离矿区,开采条件下,河流远位于采空区塌陷影响范围以外,河流对矿床充水的可能性小。二、水文地质1、含水层及隔水层(1)、根据地层时代、岩性及其含水透水特征,本矿区内出露地层由新至老有第四系,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节滩段,玉龙山段、沙堡湾段,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二叠系中统茅口组。(2)、水文地质类型该矿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为+675m,允计开采标高为+1000m,资源均位于最低侵蚀面以上;地表水体与矿床充水无关;煤系是矿床顶板直接充水含水

3、层,其富水性弱;其中“T1y2+P3c”层是矿床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其富水性弱至中等,P2m含水层为矿床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为第三类第二亚类第三型,即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地板进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岩溶充水矿床。2、废弃的矿井、小窑老塘积水情况根据矿井提供的老窑积水情况调查说明该矿老采空区大,但积水量小,但矿井在掘进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小煤窑采空区调查情况如下:(1)、M12煤层:存在8个老窑,无新的小煤窑开采。具体情况如下;编号井口方位倾角()开采深度开采层位回采面积地表位置积水量1#33521150mM12200老系统井筒东翼已由老系统

4、巷道放水,无积水2#33822100mM121200寒婆岭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3#3402380mM121300寒婆岭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4#35723100mM12棺材石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5#122270mM121200棺材石预计采空区积水量立方米6#3422270mM121200瓦厂预计采空区积水量立方米7#2702265mM121200瓦厂预计采空区积水量立方米8#3422250mM121000瓦厂预计采空区积水量1500立方米(2)、M5煤层:存在5个老窑,无新的小煤窑开采。具体情况如下;编号井口方位倾角()开采深度开采层位回采面积地表位置积水量1#3342150M

5、51000老系统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2#3342260M51300寒婆岭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3#222380M51500寒婆岭已由老系统巷道放水,无积水4#232370M51000棺材石预计采空区积水量1500立方米5#252265M51000棺材石预计采空区积水量1500立方米3、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排泄条件好。根据矿井已掘巷道实测的涌水量,正常涌水量52 m3/h最大涌水量156 m3/h。二、矿井水文地质特点、水患类型及威胁程度分析、可能发生突水的地点和突水量预计。1、矿井水文地质特点矿井为顶底板进水的裂隙充水矿床。2、矿井水害类型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井水害类型主要有长兴组岩溶裂隙水、龙潭组裂隙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和地表冲沟水。 水患威胁程度表水患类型特征威胁程度备注小窑水、老空水浅部小窑和老空,采空客观存在主要水患突水底板岩溶水强含水层茅口组距M12煤层3-5m主要水患突水顶板裂隙水采掘活动形成顶板裂隙,形成充水通道次要水患顶板岩溶水渗入矿坑而造成涌水量增大因此,矿井在采掘过程中要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防治突水事故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