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

上传人:终*** 文档编号:486128463 上传时间:2024-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工智能助力教师教学提质增效【摘 要】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智化技术赋能教育变革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并对教师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新需求、注入了新动能。教师要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所带来的冲击,应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四方面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聚焦育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確的教育观念,重视自我发展、提高自身智能素养,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关注伦理价值观培育。【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教学;提质增效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以其强大的算法算力,迅速成为现象级应用,上线5天即用户突破百万、60天即月活量过亿。基于自然语言的大模

2、型,ChatGPT表现出极高的人机交互理解水平,具有异常强大的内容生成力,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更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教师而言,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教育生态的系统性转变,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18年至2021年,教育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提出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打造高水平专

3、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人工智能技术引发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的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1.教育理念的深思: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性认知,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前提与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人工智能赋能立德树人,是顺应新一轮科技变革,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1。但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育中,开展情感和人文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智能时代的教育呼唤以人为中心的价 值理性的回归2。因此,在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将工作

4、重心从“教人”转到“育人”,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品性的人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教学内容的爆炸:指数级增加与动态化并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师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海量、深度聚合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得教学内容更新迭代更为迅速和频繁。教学内容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子教材的广泛使用,如网页版电子教材、电子书等,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智能化、动态化3。除此之外,智能导师、智能学伴等教育智能体的加入,使教学内容也由标准化向个性化发展,可选择的学习内容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4。而这些变化都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对教师的专业授课能力以及资源的整合

5、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做好教育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应用,以应对这些挑战。3.教学方式的改变:人机协同和多元化发展受师资、时空、教学时长等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授法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智能化和个性化的需求5。一方面,智能技术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导向与落地实践的可能,教学方式开始呈现社会化、游戏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应运而生的人机协同教学,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新形态,人工智能教育机器具备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6,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使得教学中的学习过程显性化。技术的升级对教师实施教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

6、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同时教师要改变固有想法,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改进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4.教学评价的革新:伴随式与精准化测评传统教学由于学生数量、教师精力和技术限制等因素影响,很难实现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准化、个性化的评价。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评价,优化了教育数据采集的方式,能够实现智慧评价的高效开展、关注情感信息的动态变化、还原真实课堂的精准采集7,全方位、全过程地采集教学中的数据,从而为过程化、系统化、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同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

7、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加速了唯分数论等单一评价方式的退席,逐渐形成了更适应当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分数,还要关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成长8,给予学生的反馈方式也不仅仅是知识是否掌握,还有知识的掌握方式与能力的提升途径。而对教师来说,不仅要改变评价方式理念,提高教育评价素养,更要学习新的教育评价方法和工具,将教育评价的精准化和个性化落到实处。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自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以来,每当有重大技术出现,关于相关职业是否会被替代的讨论就层出不穷。尽管人工智能已经对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教师角色造成了巨大冲击

8、,但尚不具备完全取代教师的技术条件。就教师而言,它能淘汰“躺平”的个体,但根本上它只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推演,不具备情感支持能力,不能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教师的担忧也不是完全没有必要,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此为契机,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积极主动地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并提前介入和控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带来的潜在风险,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1.聚焦育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它仍然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教育始终不能离开育人这个主旋律。技术是一把“双刃剑”,ChatGPT等

9、人工智能产品作为具有高水平人机理解交互能力的现象级应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和精准教学,但是它不能代替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道德教育,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坚守教育育人本位。首先,教师应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注重科学技术与人文元素的均衡与协调;其次,还要加强品德修养,提升文化素养,打破传统的高阶思维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助力实现智能时代的育人目标。2.重视自我发展,提高自身智能教育素养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是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10、提高教学效能、塑造智能伦理与价值规范、提升学生智能化学习水平的综合性素养9。技术的革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各类支撑,而教师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以及教与学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提高自身智能教育素养,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为提高教师智能教育素养,首先,教师应当通过阅读、参加研修培训等方式不断学习智能化教育知识,熟练掌握智能背景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应当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智能化教学,在技术实践中不断提高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为开展创新教学储备基本技能与综合能力。3.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提升教

11、学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其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10。人机协同教学是人与智能机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情获取、确定目标等的教学方式11。进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教学的教学实践方式,将为高效教学和个性化教育带来新的机遇。首先,教师要具备智能教学实践能力,将信息与数据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方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备课效率、优化教学设计和更新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取长补短,与智能机器在教学中承担各自最擅长的工作,智能机器主要负责重复性、程序性的任务,如智能备课、知

12、识讲解、自动组题与审阅等,而教师可将精力更多地放在情感性、创新性和启发性教育教学工作上,如情感支持和价值观培育等,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规划师、管理师;最后,教师要利用智能测评系统采集教与学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生成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精准摸查学情,实现差异教学和个性辅导。4.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培育伦理价值观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和伦理道德风险。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有边界的,一旦被误用滥用,将会引发许多伦理挑战,如算法依赖、学术失信、技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安全等。教师应该提前进行干预和控制,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首先,教师需要理性看待人工智能

13、,认识到合理、合法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建立智能伦理道德规范;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和学术诚信问题,避免学生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作弊和代考答题的行为,引导学生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树立正确的智能伦理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坚守人机协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伦理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与个人信息保护能力。结 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普及,将进一步影响未来的教育生态,更对教师的专业胜任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乃时代大势,虽然教师作为职业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固步自封的教师个体必将会被与时俱进、掌握智能教育素养的教师所取代。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调整定位,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理解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把握人工智能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发挥人工智能对教学的赋能作用,进而才能乘风破浪,踏浪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