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04060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

2、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 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

3、烈不满。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当时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独特”实验,就是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故选C项。5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

4、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20世纪20年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面对人民的不满,列宁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和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做到了“退一步,进两步”。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B【解析】“每

5、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鲜明地体现了在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下,实行完全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7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A斯大林体制 B开展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答案】A【解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8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

6、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使西方感受到“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主要是由于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片面强调积累,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9(2011西安)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

7、萨哈罗夫认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1970年时苏联的领导人是勃列日涅夫,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并以建立“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目标,而萨哈罗夫的主张是扫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并没有提出进行“根本改革”,故排除C项选B项;但凭一个材料不能推断出其是否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10(2011泰安)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

8、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一直到剥光为止”可知,这位领导人使苏联解体,与此相关的人物是戈尔巴乔夫。11“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联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政治经济体制 B超越了生产力水平C生产管理不善 D忽略自然地理条件【答案】B【解析】用行政命令

9、强制推广种植玉米,这体现了苏联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A项。“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体现了C、D两项,排除。超越了生产力水平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指标是看生产工具,苏联的生产能力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院士认为

10、苏联解体的原因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这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措施。二、非选择题1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过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据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美国工程师约有1700名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萨顿:西方技术

11、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1)依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材料二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是什么?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效果”?材料三对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每日工资为5卢布或更少百货公司还不到营业时间,门前已开始有两三百人在排队。那天是卖床垫,或许只有四五百件,却来了800到1000多顾客。不到天黑,所有的东西都卖光了。就是在很久以后,一切东西仍会供不应求。安德烈纪

12、德从苏联归来(1936年)(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哪些问题?【答案】(1)人才、技术设备和资金。(2)智慧:制定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了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成效: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或:1937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3)普通劳动者工资待遇低;物质奇缺,不能满足群众需要。14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13、,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

14、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请回答:(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

15、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4)评分说明: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