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03913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16 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魏晋时代,玄言诗以嵇康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而山水诗则以谢灵运为代表, 谢灵运是东晋大将谢玄之孙, 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当陶渊明与王朝诀别,归去作“老农”时,谢灵运却卷入了刘宋王朝之争。他在王朝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在山水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用格律的法度来看山水,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来经营山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尤其用来写山水诗, 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他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格律好比王制,他不能治国,就治诗。陶渊明的诗,汉字跟着思想感情走,有节奏,有韵律,形式上大

2、体整齐,很自由,随着汉字运动的自然属性行进。谢灵运的诗,汉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不光为诗的形式立法,还为思想建立诗性的框架。也亏了这位“始作俑者”,居然发现汉字像中国人一样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在王朝,他是失败者,在诗的王国里,他要成为统治者。将汉字赶进格律,列成仪仗队,向他行礼,形、音、义都要对仗,对得整整齐齐,如一刀切,这还不够,还有字要雕琢,要雕得玲珑剔透。他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呢?且看他 登池上楼:“ 徇禄反穷海, 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q n 形容山高)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3、人是政治动物,政治一失意,生理上就会有反映,“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他病了,卧在家中,“衾枕昧节候”,卧久生厌,转而思动,于是,“褰开暂窥临”。倾耳一听,绿水波澜好送音;登楼一望,青山迢迢来接迎。只是远眺一下, 心胸便开了,连天气都变得好起来,“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青春阳气上升,阴气渐已下沉,春天已来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写到这里,出了神来之笔,没有了写的痕迹,如果是陶渊明,不足为奇,可在谢诗里,诗眼融化到自然中去了。“池塘生春草”,连一点描写都没有, 更不用说雕琢的痕迹了,那就是存在本身。如果还要说一下,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说,此句从梦里中来。他的

4、诗眼,从远方的山和海收回来,回到眼前的池塘。山和海,都是远怀,对他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自己能把握的存在,而池塘,就在脚边,属于他。海上生明月,一定很美,可那美对于他的当下来说,还是“无” ,而“池塘生春草”就在身边,那是“有” ,可以任他格律化,但此句自然而然,还来不及捉住它,就在梦里入诗了,梦是没法儿格律化的。那句“园柳变鸣禽” ,稍稍迟了一步,就被他捉住雕琢了一把,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寂寞了一冬天的孤寒柳,忽然听到鸟鸣了!这春之声叫他归隐,他进山了,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山里定居,不是在方便处定居,而是在险要处定居,真不愧为将门子,以兵法安居,以格律写诗,确有乃祖遗风。千载以后的

5、毛泽东喜读谢诗,评价很高,说唐代山水诗从谢发展而来。的确,不仅在形式上拧紧了格律的发条,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魏晋人,人与山川相映发,是玄言田园的自由化;这还不够,还要格律化,格律化是为诗的江山立法。(摘编自李冬君当诗意栖居于政治 )1 ,下面关于谢灵运用格律写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谢灵运在王朝之争中失败了,便向山水倾吐郁闷,不能治国,他就治诗,用好比王制的格律写诗,像治诗那样治国,这样可以从中拾起在王朝里失落的抱负;谢灵运尝试着给诗套上格律,就像给马套上笼头和鞍子一样,这样用格律的法度看待山水, 用一种形式化的美的理念经营山水, 与立法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谢灵运用格律写诗,汉

6、字首先要满足格律化的要求,让思想也进入格律,使格律成为思维方式,这样做不仅为诗的形式立了法,也为思想构建了诗性的框架;谢灵运要求汉字的形、音、义都要整整齐齐地对仗,文字要雕得玲珑剔透。这样他就成了诗歌王国的统治者, 被赶进格律的汉字如同整齐的仪仗队向他行礼。 2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为了说明谢灵运是怎样用格律来治诗的,作者运用例证法,即以登池上楼为例,逐句分析其中的十个句子,以此证明谢灵运写山水诗的确非常讲究格律;B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这两句是谢灵运政治上失意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为做官追求俸禄却被贬偏远的海滨, 长久卧病在床只能独对萧索枯瑟的空林;C

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如有神助,写是写不出来的,谢灵运对此也非常得意,自言来自梦中,他的诗眼融化于自然,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D 登池上楼后八句写登楼所见所感:久卧不明季节变化,于是抱病强起临窗一望,听绿波之声,望高山之翠,顿觉心胸开阔,天气变好了,春阳驱寒,阳气升而阴气沉。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谢灵运和陶渊明是同时代人,但两人思想截然不同。陶渊明主动与王朝诀别,甘当“老农” ;谢灵运却被迫归隐,并且按兵法在山中险要处定居,体现将门遗风;B 谢灵运认为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即容易被奴役和统治。这表明他有治人之才,因不被重用,只好将其

8、才转为治诗,使他成了格律诗的创始者;C 谢灵运是魏晋时期山水诗人的代表, 其诗深受千载之后的毛泽东喜爱,毛泽东评价说唐代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发展而来的。本文作者赞同这种看法;D 谢灵运使山水诗在“内容上也真的紧张起来了” ,意思是魏晋的山水诗,只有玄言诗和田园诗的自由化是很不够的,还要格律化,格律佛为诗的江山立法。【答案解析】(1)A(2)C(3)B(1)A“像治诗那样治国”,语序颠倒,偷换概念,应为“像治国那样治诗”第一段说“用治国的手段写诗” ,是“像治国那样治诗”的同义语,二者概念相同(2)C 内容杂糅,把作者对“池塘生春草”和“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的评价混杂在一起了,扭曲了文意

9、“来自梦中”“连一点描写的痕迹都没有”,是对“池塘生春草”的评价;而“园柳变鸣禽”要差一些,“意境虽好,但终非造化” (3)B 曲解文意,把“中国人经得起敲打,很容易格律化” ,错误地理解为容易“被奴役和统治” 第一段中说,谢灵运“不能立法治国,就用格律写诗” ,这说明在谢灵运看来,只要正确“立法” ,就能把国家治理好,人民就能经得起敲打,用“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便于治理,而不是容易“被奴役和统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

10、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出官粟, 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

11、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

12、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才, 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注】绥辑:安顿。灾沴:灾害。(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C或便宜多辄行便宜:容易做的事B僧道士食之羡粟羡:剩余的D乐为之识其详识:记述(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计官 / 为不足用也 /

13、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 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 / 有是具也 / 能自食者 / 为之告富人 / 无得闭粜B 计官 / 为不足用也 / 取吏之不在职 / 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 / 有是具也 / 能自食者为之 / 告富人无得闭粜C 计官为不足用也 / 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 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 / 有是具也 / 能自食者 / 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D 计官为不足用也 / 取吏之不在职 / 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 有是具也 / 能自食者为之 / 告富人无得闭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调查记。记叙赵公在越州救灾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B 、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公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件事。C 、作者没有停留在具体事实的交待上,叙中有议,表彰了赵公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D 、文章不循章法,将广为收集的救灾琐碎诸事,不作裁减,逐一写来,有条不紊。(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译文: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译文:。【答案解析】答案:(1)C(2)C(3)D(4)按旧例,每年官仓能够拿出救济穷苦百姓的粮食只有三千石总共设置了十八处卖米的地方,使买米的人就像领取米的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