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5752785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练(十二)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调查鲤鱼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渔网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C. 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生物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D.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和天敌数目的多少都不会影响该种群 的环境容纳量B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会漏掉较多的鱼,常使调査值偏 小,A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B正确;田间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环境容纳量

2、是指特定环 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天敌数量增多会降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错误。2.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量一半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越来越小B.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C 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量一半时,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 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 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3.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

3、杂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 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如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使群 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结构变的更简单,如过量砍伐树木,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 个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但前一阶段的优势种的数量在此阶段将会下降, 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使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间关系发生 改变, C 错误;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也会发生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 原来有差

4、别而已, D 错误。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B.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 物D. 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 营养级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一般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彼 此交错构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能将无 机物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在 生态系统中

5、,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寄生 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腐生的动物蚯蚓也是分解者, C 正确; 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故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 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D 正确。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总是等于输出B. 能量传递效率总是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C.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D.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储存于其体内增重的有机物中C 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

6、 A 错误;能 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不会随着食物链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即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 系统中,C正确;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储存于其体内增重的有机物中,一部分通 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 错误。6. 姬小蜂是一种能寄生在害虫“椰心叶甲”蛹上的昆虫,我国从越南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本地的“椰心叶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B. 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C. 利用姬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D. 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

7、纳量B 引进本地的姬小蜂会与椰心叶甲共同进化,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A 正确;姬小蜂是一种能寄生在害虫“椰心叶甲”蛹上的昆虫,所以姬小蜂受害虫“椰心叶甲” 的数量的限制,所以姬小蜂引进本地后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错误;利用姬小蜂进行 生物防治应作全面评估和监测,以防止引进物种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引进姬小蜂后限 制了本地的“椰心叶甲”的种群数量,因此引进姬小蜂后可降低本地椰心叶甲的环境容纳量, D 正确。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入为大于1的常量B. 调查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 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

8、逐渐增大D. 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生物利用环境资源C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 数增长,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k,由于 ZNJN所以入为大于1的 常量,A正确;调查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的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如跳蝻, B 正确;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是逐渐增大,达到顶级群落时,物种丰富 度保持稳定,C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髙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同时植物 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 正确。8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一半沙土一半水域,水底养着虾蟹,水面漂浮着无土

9、栽培的 蔬菜,漂浮蔬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虾蟹的排泄、排遗物,沙土中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 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C. 蔬菜从虾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属于分解者D. 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维持其相对稳定C 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A 正确; 特殊辣椒具有 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 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B 正确;蔬菜属于生产者, C 错误;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

10、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 正确。9. 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 13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入值,如图为该种群13 年来入值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前4年间和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第4年到第5年间和第9年到第10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D. 从第5年末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D 前4年间入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入 =1,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

11、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入1,种群数 量在增加,第9年到第10年间,入V1,种群数量在减少,B错误;从第11年到12年入V1, 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入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C错误;由图可以知道: 在第15年之间入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在第59年间入=1种群数量维 持稳定, D 正确。10.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 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100冊丽池200 一:3 口圣出睪军芜芒車莘葢离二r.m丄A. 随着距离的增大,蝗虫的种群密度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

12、减弱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 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A 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加大,蜥蜴数量减少,蝗虫数量增多,而非禾草 植物明显降低,故说明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蝗虫种群 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A正确;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插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据图中 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 变化的重要因素, C 错误;物质循环

13、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 不是各种生物之间的物质都是循环的, D 错误。二、非选择题11.某研究小组在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4126710乙种群012032145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2) 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3) 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4) 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

14、趋势 是。解析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在第一年到 第8 年间,甲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在生态系统中,影响一个种群数 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竞争关系外,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2) 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导致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 甚至可能灭绝。(3)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当自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只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 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被淘汰。因此缺乏有利的可以遗传的 变异,是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4) 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

15、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 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答案 (1)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2)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 甚至灭绝(3)缺乏有利变异(4)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12调研小组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封闭式调查,选择其中的五个种群构 建了它们的食物关系模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乙 i H - J(1) 根据该模型(填“能”或“不能”)判断甲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种群是指。调查结果显示,甲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m kJ/(m2a),戊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nkJ/(m2a),从理论上分析,丙种群同化的能量最多有kJ/(mza)来自甲种群,这是因为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3)调研小组发现,丙种群密度在调查的第3年显著上升,出现这种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是丙种群的。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食物网中仅选择了该生态系统的五个种群构建的食物关系, 甲种群作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并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因此甲固定的太阳能不是流经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种群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丁、戊属于初级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