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知识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552842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亚洲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亚洲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亚洲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亚洲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洲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知识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洲知识总结14地理科学 付志华 29一、知识框架脉络1、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位置,面积,轮廓,地形,气候,河流湖 泊,植被土壤,动物;2、归纳出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分析亚洲的自然地理分区及各个区的自然地理特征;4、总结亚洲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概况,分析出区域 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5、分析亚洲的工业化与地域格局;6、选择亚洲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国家:发达国家日本、发展中国家印度、东 南亚、中亚、西亚,进行概括分析。二、主要内容(一) 自然地理特征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分别濒临北冰洋、 太平洋和印度洋。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黑海

2、。亚洲大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相距8000km。所跨纬度之广,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的所有气 候带。面积约为4400X104km2,为世界第一大洲。大陆轮廓比较完整,有世界 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最大的群岛马来西亚。1、地形(特征):(1) 地势高亢、起伏极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2) 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3) 大陆东缘有岛弧带。2、气候(特征,成因,类型):特征:(1) 大陆性气候强烈,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偏少,季节 集中、多数地区的大陆度均在50%以上。季风性气候典型,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热。(3)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除大

3、陆西岸的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南极洲与 格陵兰岛的冰原气候外,世界上所有主要类型的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4) 亚洲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地区。 形成因素:(1) 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轮廓的影响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所跨经纬度甚广,距大西洋遥远,因此,各地区受 热状况和干湿程度的差别很大,造成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大陆性气候强 烈。巨大的面积和完整的轮廓,造成了强烈的大陆性气候,使冬夏海陆热力差 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2) 大气环流的作用对亚洲气候起重要作用的有四大气活动中心:冬季-蒙古高压、阿留申低 压;夏季-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其中,夏威夷高压和阿留申

4、低压是永久性 气压活动中心,蒙古高压和印度低压是半永久性气压活动中心。随着季节的转 换这些活动中心的强弱发生变化,影响亚洲的气温和降水。(3)地形的影响山脉的走向对气流运行的屏障作用。如大兴安岭-太行山-邛峡山-大雪 山等与东南季风斜交或直交,使夏季风不能深入内陆,成为东南湿润和西北干 燥的分界。再如,秦岭、大巴山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侵,使秦岭山脉成为温带和 亚热带的重要地理分界;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的 影响有A.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B.高原对南北气流的交汇起到屏障作用:冬 季风难以进入印缅一带,西南季风难以越过高原,甘新一带常年干旱。C.高原 的热力作用。热力作用增

5、强了冬夏季风的交替和扩大了冬夏季风的活动范围。(4)洋流的影响亚洲西部紧邻欧洲,大陆西岸的洋流对亚洲的气候不产生影响,大陆东部低 纬度地区有日本的黑潮暖流,高纬度地区有千岛寒流,它们对沿岸的气温和降 水有显著的影响。总的来说,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的作用是明显的。 另外,印度洋季风洋流既受季风的制约,又促使西南季风形成明显的雨季。 类型:极地长寒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 带季风气候、赤道多雨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亚热带干旱与半 干旱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高山气候3、河流与湖泊亚洲山高河长,湖沼众多,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分布具

6、有水系结构呈辐射 状;内流流域面积广大的特征。湖泊分为北亚湖群,中亚湖群,青藏高原湖 群,长江中下游湖群,西亚湖群五个湖群。湖泊成因复杂,冰蚀湖,热融湖、 构造湖,海成湖,构造湖,冰碛湖,潟湖。亚洲水资源分布也和世界水资源一 样,在地区上和时间上都具有不平衡性。4、植被、土壤和动物界植被与土壤的分布特征:(1)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2)从亚欧大陆整体看,植被-土壤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3)上述的纬向地带性分布,受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构造地形等非纬向地 带性因素的影响,使气候的干湿状况和植被-土壤的分布,发生从沿海向内陆的 递变,在亚欧大陆表现为从东西

7、两边沿海至大陆中部有规律的演替。(4)亚洲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由于山地的高度变化,引起生物-气候的垂 直变化,扰乱了植被-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而形成植被-土壤类型的垂直带结 构。主要自然植被-土壤带:寒带苔原-冰沼土带、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 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和红壤带、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 带、热带雨林-砖红壤带、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 棕漠土带、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干燥亚热带森林-褐色土带、植被-土 壤带的垂直分布 动物界的主要特征:(1)亚洲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大陆型动物区,它与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海洋型动物 区明

8、显不同。(2)亚洲动物数量多,种类也多,但特有的高级动物群的种类却很少。(3)亚洲动物和北美洲与非洲之间有密切联系,与澳大利亚的动物联系极少。(4)亚洲动物界主要分为全北区和印度-马来区二大动物地理区,其中全北区 的面积很大,但动物种类反不如面积较小的印度-马来区多。(二)、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亚洲是全球最大的洲际自然综合体。(2)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具有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具有复杂性,以纬向地带性为基础,兼有非纬向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的烙印。(4)矿藏、水力、森林、动物等资源具有丰富性。2、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亚

9、洲由于具有广大空间,包括从赤道带到北极带所有的纬度带,这就使亚 洲首先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差异,表现有自北而南循序更替、非常齐全的纬 向自然带。(2)亚洲由于构造地形复杂,中部山地高原汇聚,内陆距海遥远,这些非纬向 地带性因素对纬向自然带的分布,有显著干扰和破坏。根据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纬向和非纬向地带性两者兼容和交叉的关系,可将亚 洲首先分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即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中亚和北 亚。(三)、地理分区及各区地理特征1、北亚大区(自然环境恶劣,虽资源丰富,但不利于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西起乌拉尔山,东至太平洋沿岸,南接哈萨克丘 陵、蒙古高原北部、黑龙江以北、以

10、东地区。特征:纬向地带性特别典型,有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和永冻现象,具有世界 上最大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俄罗斯远东山地区。2、中亚大区(资源丰富,气候干旱,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 大。)范围: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包括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 原、内蒙古新疆高原和青藏高原。特征: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内陆流域面积广大温带草原、半荒漠、荒漠景观,高山地带垂直带明显亚区:哈萨克丘陵和图兰平原区、帕米尔高原区、蒙古高原区、内蒙古新疆高 原区、青藏高原区3、东亚大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但火山地震、台

11、风频繁。)范围: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是一个南北方向延伸的自然区。特征:季风性(气候、景观、河流等);地形多山;具有特殊的构造体系(岛 弧-海沟系)亚区:朝鲜半岛区、日本群岛区、中国东部季风区。4、东南亚大区(气候湿热,森林、矿产、生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范围: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及其南端的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特征:火山地震繁多;环境湿热;气候为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景观 为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亚区:中南半岛区、东南亚岛屿区5、南亚大区(热带季风,水热资源丰富,发展工农业的条件较好,但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日益恶化。)范围: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

12、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特征:地形明显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部分;气候以热带季风 气候为主;景观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风和热带荒漠亚区:印度半岛区、斯里兰卡岛区6、西南亚大区(石油天然气丰富,但气候干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范围: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亚热带。特征:强烈的大陆性、干燥性气候;内陆流域广大;植被以荒漠、半荒漠为主亚区:伊朗高原区、阿拉伯半岛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地中海东岸区、小 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高加索山地区。(四)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亚洲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但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2、矿产资

13、源:亚洲地质构造复杂,矿藏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居 世界首位。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从总体上看,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大 洲,但由于各自然要素组合及其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 的显著不同,进而形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五)人文地理概况1、人口特征(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一洲(2)亚洲人口的分布很不平衡(3)亚洲人口的城乡分布,仍以乡村人口为主,属城市化较低的地区(4)亚洲人口年龄构成比欧洲明显的年轻化(5)在人口的职业构成上,仍以第一产业人口居优势2、种族、民族、语系、宗教亚洲的种族构成复杂,黄色人种是亚洲的主体种族;民族构成也

14、十分复杂,有大小民族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2;语系同样复杂;亚洲 还是世界上宗教的主要起源地和最大传播区。3、经济地位亚洲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国家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许多农、矿业和工业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4、人地关系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分布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多资源与环境:土地退化面积大,森林减少,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空 气污染严重,城市贫民问题严峻(六)工业化与地域格局1、工业化特点:(1)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对土地高度依赖和保守的经济社会特质,不利于工 业文明的产生。(2)亚洲的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

15、下起步的。(3)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工业化进程:进口替代工业化-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新一轮混合型工业化3、地域格局一一亚洲太平洋地区城市走廊与功能性城市体系的形成:(1)亚洲太平洋走廊的形成(2)资本输出城市:以东京、首尔、台北为代表(3)大量吸收海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城市:以上海、曼谷、雅加达为代表(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三、主要代表性国家(一)东亚-日本(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1、自然条件概述日本全称日本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东部濒临太平 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和东海与亚洲大陆及中、俄、朝、韩相望。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万平方 公里。(1)地形:是以山地为主,山地和丘陵占日本总面积的70%,是个多山的岛 国。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除此外山崩、洪水、泥石流、 风害、干旱、低温冷害、大雪等自然灾害也很多。(2)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与同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