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552382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二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二首.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6 词二首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单元:丰富多彩的文化板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如梦令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陶醉,找不到回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入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作者用语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词作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

2、画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

3、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重难点分析:l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l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

4、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一)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二)学生背诵。(三)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四)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五)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课件出示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题目名。(七)课件出示教师介绍黄沙道。二、初读词作,初步感悟(一)自己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二)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三)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

5、道。课件出示配乐范读。(四)女生男生赛读。 (五)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课件出示三、走进文本,读中悟意导入: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呢?(一)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2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是什么?(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1随机解释个别词语。2相机出示下列语句。课件出示语句赏析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多美的月夜啊,

6、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课件出示语句赏析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教师引导:你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课件出示语句赏析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教师引导:你还看到

7、、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再次读这句词。课件出示语句赏析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教师引导:你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词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你是从哪里发现的?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一词句。四、品读词作,读中悟情,欣赏诗词意境 (一)课件出示先配乐,后画面展示。(二)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三)配乐写话。教师导语: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教师巡

8、视指导) (四)画面取名。1给自己的文字取名字。2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五)师生齐读(或背诵)整首词,整体感知。 五、拓展延伸(一)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一)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词风有时又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一)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二)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三)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四)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

9、吧!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一)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词如梦令,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三)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李清照。(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补充。(五)我们已经大略地了解了一下李清照,那大家想知道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时经历是什么吗?二、读准词句,初读感知(一)自由朗读如梦令一词,出示自读提示1仔仔细细读上两遍,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2同桌对读,相互检查。(二) 指名读如梦令,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生字和多音字。(三)“兴尽”的“兴”是多音字,“藕花”的“藕”是个生字。(四)齐读“兴”

10、和“藕”字。(五)齐读句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六)再读如梦今。出示自读提示想想每句中该如何停顿,用何种语气?(七)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停顿和语气。(八)教师相机指导读法。三、感悟诗情,品读赏析(一)出示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做一个有心的小听众,感受老师对这首词的理解。(二)了解词作背景和大意。这首词是描写作者少女时代同闺中密友一次游玩的经历,这在讲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三)课件出示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字典或询问老师。(四)感悟诗情,想象画面。(五)这首词大概是什么意思?(六)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一读。四、想象画面,

11、美读感悟(一)分句理解,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二)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教师相机追问:日暮下的小溪凉亭会是怎样的美丽?亭中的姐妹们又在做些什么?河塘深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是什么惊飞了鸥鹭?(三)这么美的景色,谁忍离去,让我们带着“余兴未尽”之情读一读。(四)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毕竟天色已晚,而这摇橹而归的途中作者留下什么?带走了什么?(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背诵。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一)少年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同是溪上泛舟,让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出示课件(二)这次泛舟作者的心情如何?(三)同样是泛

12、舟,此时作者忆起昔日的溪亭之游,心中会有何感受?预设:留恋、怀念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首词。六、教师小结课堂的引入以四年级学过的清平乐村居为突破口,既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以把课堂带进诗词的意境,很自然地过渡到作者。通过资料,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词人的心境。学会整体观照,揭示诗歌的意境,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优秀的诗词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品读,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诗句的朗读中,用“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这个问题从整体入手解读古诗,揭示了词的意境。意在铺垫当时的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情感是诗歌的生

13、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用“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着什么?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统领课堂,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追求教学的深意并不容易,但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课堂教学在自主阅读鉴赏中体现了阅读的主体性,设计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读悟教学法。诗词

14、的教学也是语言整合的过程。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既是遵循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复现优美的意境中,其中的意象一一浮现,通过写进一步加深对诗情的领悟,最终完整地感悟到诗性。可以说是情由景生,由景悟情,真正实现诗词教学的目标。通过比较两首词的风格,大致了解两位词人豪放词风的异同。让学生的认识相对深入。从复习回顾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进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把诗词读通、读顺。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是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语言情境的基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悠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出读的欲望。教师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适当地指导品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