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5443652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的审美价值摘要:庄子认为“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在表达上自身的局限性。“得意而忘言的提 出,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得意忘言还从欣 赏的角度对承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 “承受美学。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承受美学一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其自由的想象 如原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 璨的星辰。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 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

2、言语,四时有清楚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天何言哉? 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看来,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与的。“大道不称,大 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 一个意思。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 “言不尽意的思想。“世 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 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缺乏贵也,为其贵非其 贵也。庄子天道庄

3、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 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容是无法言传的。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 那么甘而不固,疾那么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 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 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那么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 庄 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巩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不慢不 快,手上顺利而且应合于心,口里虽然不能言说,却有技巧存在其间。我不能用 来使我的儿子明白其中的微妙,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儿承受这一微妙的技巧,

4、 所以我活了七十岁如今老子还在砍削车轮。古时候的人跟他们不可言传的道理一 块儿死亡了,那么国君所读的古人书,正是古人的糟粕啊! 在此庄子巧妙地以 轮扁斫轮的技巧不能传给子为譬喻,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表达“言不尽意 的思想。第四,庄子为解决“言不尽意的矛盾,提出的“得意忘言的主。论既 然庄子反复强调言不能尽意,认为书籍不过是“圣人之糟粕,那语言文字存在 的必要性又是什么?为了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现实矛盾, 庄子又提出了 “得意忘言的理论,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容、精神实质 的象征性符号,是领会道的工具和手段。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言 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

5、言的目的在“意,语言之网“扑捉了 “意, 就可以把它“放到一边 了。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厘清了目的和手段、容 和形式、语言和思想、道和器、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媒介与信息的关系, 对中华民族思想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庄子得意忘言的思想,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 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主“言有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但 见性情,不睹文字皎然诗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 空图诗品“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这种在美学上对“言外 之意、“象外之象、“弦外之音的自觉追求,与庄子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许多诗词,读之令人回味无 穷,

6、就是因为这些诗词传达了文字以外的东西在里面,展示了一种大 于语言文字的意境。如果说“言不尽意启导了作家努力创生出丰富的言外之意,那 么,言意之论的另一理论涵“得意忘言,那么从欣赏的角度对承受 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承受美 学。庄子认为在言意关系上,言虽然不能尽意,却是获得意的一个工 具。庄子外物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 与之言哉!以筌蹄喻言说,以鱼兔喻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弃,玄理 命而言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意的一种符号,一种工 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得意,所以主要寄意出言,得

7、意而忘言;因为 言是不能尽意之“言,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 “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如 同得到兔可以丢掉蹄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筌竹篓一样。庄 子所谓的“意,在这里指玄妙之“道。作为万物真谛的“道,神秘莫测,一个人只有经由“心、斋、 “坐忘而到达“虚静之境,到达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独与天地 精神往来的自由超越之境,其主观精神才能与道合一,“道就会不 求而至,“象罔得之。由此可见,庄子所指出的求“道得“意 之途,不是抽象思辨的理智,也不求助于智慧与才能,而是诉诸直觉 的感悟、想像的感应与情感的体验。庄子这一学说,不仅从重“意方面为后世的“意象论奠定了 根底

8、,并且直接影响了晋时期所兴起的“言意之辨,得到玄学家的 大力发挥,形成为玄学家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方法,不仅是哲 学领域的,而且也是美学领域的。简言、舍言以与声、色求意的 观点,重容、轻形式的思想,一直长期影响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如严 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不落言诠等等。庄子的“得意而忘言,用之于审美感受或鉴赏的悟性阶段,也 不失为一种准确的譬喻。在文学欣赏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承受者“披 文以入情,要以语言和语言所塑造的形象为媒介去把握作品,但又 不能拘泥于语言与形象本身,而应努力开掘言词之间的空白,“入乎 无言无意之域,这样方能真正进入“得意忘言的审美佳境。现代 西方心理学家亦认为,平常人

9、过分受到语言的羁绊,殊不知,语词之 间还存在着无限广阔的世界,言中之意只是一个框架,其中之列尽管 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言外之意才是挖掘不尽的矿藏。因此,作为一种 需要诸多心理因素协同参与的审美活动,在承受欣赏的过程中,美的 言辞决不是审美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操作手段,欣赏者不能仅仅拘泥 于语言与形象本身,而应追求那些非物质性的,不受语言、形象局限 的,在人的心灵中创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意味与审美情趣。这样由言 语到意蕴,就成了一种由感觉到体验,由物理到心、理、由识记到审美 的质的飞跃,能否在欣赏承受过程中创生出言外之意,捕捉到文外之 旨,也就成了能否进入审美领域的首要标志。一部作品审美意旨的完全实现

10、,不仅取决于创作主体所展示的意 蕴,还取决于承受者的再创造的参与过程中,因为欣赏过程不是一种 被动的运作,而是承受者对作品进展再创造与审美超越的活动。欣赏 者以作品中语言为中介,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历, 通过联想与想像,把自己的丰富情感与心世界灌注其间,从而获得作 者意中未必有的审美意蕴,创造出超出作者审美体验的更为丰富的审 美世界,进入一种独有的审美境界之中,最后完美地、创造性地实现 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当然,欣赏者对作品的创造与超越并非轻而易举 的简单操作,这一过程的完美实现,要求承受者必须具备健全的知识 结构与高度的艺术修养,不仅能使自己的思想情感达于与作者相近或 一样的境地

11、,而且还不能拘囿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以与作品 的表层意义,而是要在丰富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根底上,充分发挥自 己的再创造才能。东晋大诗人渊明亦倡“得意忘言,他在饮酒其五诗中 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 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还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自是鄙视章句,读书重在会意,说明书不 过是寄言出意之媒介。此处所说“会意,当不是仅指有所体会,而 是强调不与小端,只求大旨。正是重在会意,方能博览群书为己所用。 萧统研读渊明作品,亦深味其妙处,他在渊明集序中说渊明“语 时事那么指而可想,论怀抱那么旷而且真,他正是透过田园景物发

12、 现了诗的别一精神境界。他还说:“有疑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 却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高人一筹处,正在于他未拘泥于 诗表层含义,而去言外探求诗人本旨,这是对原诗的审美超越。轼曾 说过: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文学欣赏就是要求欣赏者去开掘咸酸之外的美,开掘所谓“言外之 意、“文外之旨、“韵外之致。只有这样,欣赏者才不至于皓 首穷经却一无所获,也才能把欣赏当作真正的再创造。综上所论,庄 子“言意之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无偏颇,但它却启发了后人对审 美创造和欣赏规律的探讨和追求。参考文献:1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04.2 静.试论庄子“得意忘言的审美观J .天府新论,1997年第l期.3 宁.庄子语言观的美学价值J .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l期.4 党大恩.论庄子的语言观与其文化影响J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l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