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5237719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宁夏吴忠第一中学何冬梅将理念融于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念摘要:课改八年,我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我不断学习理念,并以此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使用教材,选择典型习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新课改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颇有收获。本文以自己的实践为基础,从以上四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新课程改革已伴随我们走过了八个年头了,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实践,使我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理念与实践的不断整合中慢慢形成的,在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加强学习是理念与实践整合的前提在学

2、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握六个词.即,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评价: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工具: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读了这些基本理念不等于认识了这些理念,认识了这些理念也不等于真正把握了这些理念,即使是在理论上把握了这些理念也

3、不等于在教育、教学行动中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念.教师必须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认真、反复地学习,不仅要在理性上认识这些理念,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这些新理念转化成新的教学行为,并不断地探索、反思,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这些新理念.就拿“地位”来讲,认识包括理解“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不难,难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怎样操作,具体到上某一堂课或者教学某一个内容时怎样体现这些理念,只有认真学习之后才有可能去思考这些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些理念,这也是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加强学习是有效实践的前提。二、以新的理念

4、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将这个载体真正为学生所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1、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中学生正处在对

5、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有了一定的兴趣,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来学习知识效果自然要好的多.2.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教授新人教版113页探究一,养牛厂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1天约需要饲料675;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1天约需用饲料940.饲养

6、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一天约需饲料1820,每只小牛约需饲料78.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出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相互自己讨论,我假设过学生很多种提问,但是,还是有学生突然问到,这个奶牛场又买小牛,那等它们长大了,不是没有草吃了吗?这个问题确实与数学无关,但是这说明学生考虑很多,我还是和学生探讨这问题,最后谈到我们常议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问题.虽然这打乱了我开始的计划,但这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让生活体验进教材案例:在教七年级(上册)1.2.4绝对值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1)从我校走3公里到中华桥车站可记作:+3公里,那么从中华桥车站走3公里到我校要记作 ( ) 公里(-3

7、公里).(2)从我校雇乘摩托车到车站需2元,可记作:+2元,那么从车站雇乘摩托车所需的2元,要记作( )(让学生讨论).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2元表示乘客拿2元给摩托工,-2元就要表示摩托工拿2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2元都是用“2元”来表示,这“2元”的“2”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了.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就是要求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应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

8、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如学习7.3.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时,根据教科书的编排,应用推理的方法,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四边形能分成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能分成3个三角形,内角和为3180;六边形能分成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4180;n边形能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为(n2) 180.由此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 180.得出结论后,我并没有到此就结束,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9、.让学生试着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是否也能推导出内角和公式呢?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在练习本上画图、研究,有的学生相互之间还进行了讨论,进行新的探讨.不多时,学生甲兴奋地站了起来,说出了他的推导方法: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n180.由于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就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 180.接着我对他进行了鼓励,和全班同学为他鼓掌祝贺,这个同学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同时全班学生也对此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学生乙也站了起来,“老师,我还有第三种方法”.她很自信地说出了她推导的道理,并要求到黑板前画图讲解,于

10、是又对她进行了鼓励,“好,你来当老师,我做学生”.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n1) 180,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p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1) 180180,即为(n2) 180.这时,全班学生禁不住鼓起掌,我也为这个学生高兴地鼓掌.看到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很浓,于是顺水推舟,激励学生们继续探究,既然已有了三种方法,那么有没有第四种方法呢?学生们这时的兴致更浓了,开始讨论、探究.过了不久,学生丙站起来,郑重地向全班学

11、生说:“第四种方法有了!”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的想法,就连我当时也没想到他能找到第四种方法.他高兴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个点p,然后从点p向和它不相邻的顶点连线,这样,把多边形分成了2个三角形和(n3)个四边形,这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n3)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n3) 360,总和为1802+(n3) 360,在这个总和里,连了几条线,就多了几个平角,应减去n边形能连(n2)条,所以减(n2)个平角,即1802+(n3) 360(n2) 180等于(n2) 180.这时,整个教室里又爆发出更热烈更长久的掌声.可想而知,此时同学们的心情是多

12、么激动啊,在他们心目中,数学已经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或许,他们感觉到数学离他们那么近,那么有趣,又那么奇妙.三、利用典型习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平台,特别是一些典型习题,对于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解法,我非常重视,并及时给以评讲,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下面以学生解答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92页的一道习题为例,就未知数的确定、方程的建立、问题的回答进行评讲例:某中学的学生自己动手整修操场,如果让初一的学生单独工作,需要7.5小时完成,如果让初二的学生单独工作,需要5小时完成.如果让

13、初一、初二学生一起工作1小时,再由初二学生单独完成剩余部分,共需多少时间完成?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出现各种解法,我在评讲时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步骤1:把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设句写在黑板上,学生在作业中共有4个不同的设句.设完成剩余部分,需x小时.设共需x小时.设完成剩余部分,共需x小时.设需要x小时.让学生讨论,这4个未知数的确定都合适吗?经过讨论,学生认为第3个未知数的确定是矛盾的,理由是完成剩余部分的时间与完成全部的时间不是同一种量.所以不能同一个x表示.同时也认为第4个未知数的确定是不具体,不知道是完成全部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还完成剩余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经过讨论,使学生还感受到未知数可以直接根据

14、问题确定,也可以间接的确定.步骤2:就设句1,部分学生列出方程,对吗?就设句2,部分学生列出方程,对吗?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对于设句1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对于设句2所列的方程不对,理由是表示初二的学生在整理操场所完成总的工作量.表示初一、初二合做一小时的工作量,显然方程2的左边把初二的工作量多算了1小时,所以方程两边不相等.步骤3:对于方程1解得x=,部分同学的答句写成:共需小时,对吗?经过观察设句,有的学生回答,这样的答句不正确,方程中的x表示完成剩余部分所需的时间,不是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正确的应该是+1=(小时).使学生体会到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是所求的未知数的值.在写答句时要注意未知数的

15、值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当然,要实现课堂的创造性教学,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学反思、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四、变讲解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内,教师的精彩的讲解,学生的专心听讲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前提.但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中常常出现: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获取新知,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新教材(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第61页第10题:如图1,这是一个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某动物园的示意图,如果猴山和狮虎山的坐标分别是(2,1)和(8,2),熊猫馆的地点是(6,6).你能在此图上标出熊猫馆的位置吗?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坐标有关知识,建立如图3 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猴山狮虎山图1 图3在学生解答本题后,我将本题中的猴山和狮虎山的位置改变(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