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523424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自学考试考试资料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先服装第一节 中华服饰的起源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衣料包括:麻布,布,丝绸,毛织品等。中国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概述新石器时期的首饰文化。中华祖先从5至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旧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制串饰,后来又用墨石,玛瑙,玉髓等制作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了实用外,还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观念性含义。这一时期的饰物主要有发饰,耳饰,颈饰,配饰,臂饰等。第二节 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艺术礼!在奴隶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以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籍以稳定社会部的各种秩序,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服饰

2、文化作为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礼的重要容,从而被赋予强烈的阶级容。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礼服据说夏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黼冕。所谓冕服,即由冕冠和礼服组成的整套服装。六冕的容如下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衮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冕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玄冕(王祭群小的礼服)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跋,佩绶,赤 ,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了以上六种冕服之外,还有四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士助君祭的爵弁一般服装玄端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

3、。天子平时燕居时穿的衣服。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的传统观念,在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六幅,每幅又交解为二,共裁成十二幅,以应每年有十二个月的含义。(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襟平衡似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但是有夹层,夹层里面装有御寒的旧棉絮,在周代袍是一种生活便装,不是礼服。军队的战士也穿袍。襦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叫襦。如果是质料很粗陋的襦衣,则称为褐,褐是一般百姓穿的粗布短衣。裘最早用来御寒的兽皮。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十二纹章周代奴隶

4、主以玉品喻人品,玉成为奴隶主贵族道德人格的象征。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是有尊卑区别的,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是礼服的色彩。绀,红,缥,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做便服,衣。是平民的服色。后来因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齐桓公喜欢穿紫袍,对社会影响很大。由于紫色具有稳重,华贵的性格特征,所以后来紫色一直是象征富贵的色彩。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曲线主调,艺术风格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商周时期

5、的矩形,三角型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仍继续运用。第二章 至唐代服装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冕冠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长冠汉高祖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织,故称氏冠,又称斋冠。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下下大,型如履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此外,还有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哀出冠,术士冠,却非冠,樊哙冠等。汉代的朝服为袍,即深衣制。样式无差别,衣料精粗与颜色有差别,红色为上,青绿次之。汉代

6、的袍服多大袖,穿肥裆大裤,衣袖由宽大的袖身袂和往上收的袖口组成,由袖身下垂逐渐上收连接袖口,成一条弓弧线。袍服里面衬以单衣,春秋战国时期的曲裾袍,西汉仍流行,到东汉就流行直裾袍了。曲裾袍曲裾袍上衣部分正裁共6片,身部两片宽各一幅,两袖各两片,一片宽衣幅,一片宽半幅,6片拼合后,将腋下缝起。领口挖成琵琶型。袖口宽28厘米,袖筒教肥大,下垂呈弧状。下裳部分斜裁共4片,各宽一幅,按背缝计,斜角度为25度。底边略作弧形。里襟低角115度,上端长出60度衽角,穿时裹于胸前,将衽角折往后侧腋后。袍领,襟,袖均用绒圈棉斜裁拼接镶缘,再往外沿镶绢条窄边。直裾袍直裾袍上衣部分正裁共4片,身部2片,两袖各一片,宽

7、均一幅。4片拼合后,将腋下缝起,领口挖成琵琶型,领缘斜裁两片拼成,袖口宽25厘米,袖筒较肥大,下垂呈弧状,袖线宽于袖口略等,用半幅白纱直条,斜卷成筒状,往里折为两层,因而袖口无缝。下裳部分正裁,后身和里外襟均用一片,宽各一幅,长于宽相仿。下部和外襟侧面镶白纱缘,斜裁,后襟底缘向外放宽成梯形,底角成85度,前襟底缘右侧偏宽。汉代妇女礼服也采用深衣制。深衣中一种无衬里的单衣,称为禅衣,禅衣有曲裾,直裾两种,曲裾禅衣与曲裾袍裁法一样,直裾禅衣上衣部分正裁4片,下裳部分斜裁3片,两袖无胡,底边无缘。直袖无胡的深衣称为 衣。汉代的一般庶民,男子穿襦裤,妇女穿襦裙和类似半臂的衣服,都穿短上衣,上身和下身分

8、开。青,绿色一直被定为平民的服色。裤子在先前多为无裆的管裤,名为裤。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单裙用宽一幅的绢4片缝制而成,4片均上窄下宽,居中两片稍窄,两侧两片稍宽,上部加裙腰,两端延长成裙带,或另配裙带。汉时期的鞋子,单底的叫履,复底的叫舄,面涂黑漆或红漆,形式有方头,圆头,双尖头等。西汉时期的服饰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变体云中龙,变体云中凤,豹纹,鸟纹,菱纹,花叶纹,藤蔓纹等为主,东汉时期以充满神话色彩和动物云气山岳为主题。(龙,虎,麒麟,仙鹿,仙人骑马)三国时期,织锦纹样出现“如意虎头连壁锦”汉时期的发饰有笄,簪,叉,华胜 (最美丽的是步

9、摇簪)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艺术胡服在汉族劳动人民中间得到推广,其根本原因就是北方的胡服便于生活活动,实用功能强。裤褶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是用较粗厚的毛布做的左衽大袖短上衣和肥管裤。这种短上衣叫做“褶”,与下身穿的裤子合称“裤褶”。(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衣丙裆 裆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由军戎服装中的 裆甲演变而来。这种衣服没有衣袖,只有前后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后来又称为“背心”“坎肩”。 裆既能保温,又便于手臂行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衣服,因此当时男女都穿用。半袖衫半袖衫是一种短袖式的衣衫,也称“半臂”。由于当时的半袖衫多用缥色,与汉族传统章服制度中的礼服相违,曾被斥之为“妖

10、服”。后来风俗变化,到隋朝时,官多穿半臂。裤褶, 裆,半袖衫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优选,其功能上的优越性使之广受欢迎,大大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文士的服饰风尚晋以来,社会上盛行玄学与道,释两教教义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清淡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蔑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晋时期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有发饰,指环,耳坠,鸡心佩,金奔马饰件,金花饰片,金博山。隋唐五代的服饰艺术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的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而推出新,别开生面

11、。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异域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类竞呈的缘由。缺胯袍是一种左右开叉的直裾长袍。和幞头,革带等配套,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半臂大口裤唐代的官服是一种圆领长袍,发展了古代深衣的传统形式幞头由布逐渐演变而成,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进贤冠进贤冠是文吏,儒生戴的一种礼冠,由缁布冠演变而来,因文吏,儒士有向上引荐能人贤士而得名。平巾帻也叫平上帻,是武官,卫官公事之服。 冠 冠在战国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唐代的 冠,把冠耳变成两只鸟翅型,而 鸟自冠前顶部作展翅俯冲的姿势,极为华贵生动。通天冠级位最高的

12、冠帽,是皇帝的礼冠。又叫高山冠。唐代女装贵妇穿白鸟毛裙,普通妇女穿石榴裙。最具代表性的女装1:襦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式样。2:披帛披在肩上的长披巾。3:半臂短袖上衣,对襟,长与腰际,两袖宽大而平直,长布掩肘。4:幂篱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然路人窥视的一种首服。(西域)5:回鹘装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衣长与地,腰际束带。第三章 宋至元代的服装宋代服装特征整个社会舆论主服饰不应过分豪华,崇尚简朴,比起南北朝与隋唐五代时期,要质朴得多。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主要品种如下:袍衣长与脚踝,有表有里,有广身宽袖和紧身窄袖两种形式。襦,袄衣长至膝盖间,是有袖头的夹衣或棉衣,襦和袄在造型上没

13、有多大区别。短褐用粗布或麻布做的袖小身窄的短衣,为贫苦百姓所穿。褐衣文人隐士或道家所穿的长而宽大的外衣,一般用麻布或毛织物制作。衫没有袖头的上衣,分衬在里面所穿的短小的衫和穿在外面较宽松的长衫,后者如凉衫,紫衫。凉衫男女都穿,紫衫比凉衫短小,袖窄。直掇背部中缝线直通到底的长衣,为宋代文人,隐士,僧侣常穿。道衣斜领交裾,衣身宽大,四周用黑布为缘。以茶褐色布做成的袍称道袍,为文人道士所穿。鹤氅古时用鹤羽捻线织成面料,衣身宽长 地,披在身上,称为鹤氅或羽衣。宋代文人,诗客,隐士用布制作,披在外面。背子,半臂背子和半臂都是隋唐流传下来的短袖罩衣,宋代的背子为腋下开衩的长袖长衣。半臂为短袖上衣。宋代女子

14、的上衣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背心等形制。下裳多穿裙。围腰宋代妇女常在腰间围一副围腰,色彩以鹅黄最为时髦,称腰上黄。背子又名褙子,宋代男女都穿,男子一般把褙子当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来穿。而妇女则可以作为常服与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宋代的背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布缝合,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式样。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背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长于衫,衣长于裙齐的标准格式。辽国朝服为络缝红袍,束犀玉带,后改锦袍金带。以穿獐皮靴为贵。公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穿红袄。常服是盘领左衽绿衣窄袖袍。辽

15、代服装以长袍为主,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钮,袍带在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金代服饰大多沿袭辽制西夏男子一般穿短襦短衫,小口长裤,有的小腿束绑带,足穿草鞋,女子则穿裙衫。质服元代统治阶级穿的官服。参加庙会时,穿一色金锦质服。第四章 明清的服饰艺术明代的官服制度。明代的官服式样一律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文职官员的衣服,自领至裔,离地一寸,武官的衣服离地五寸。官服的颜色也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红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九品用绿色。所用花纹,一品为大朵花,直径可达5寸,八品以下就没有花纹了。洪武年间恢复了官服上的补子制度,所谓补子,即在胸前和背后补上一块表示官阶和职别的标志性图案。文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代妇女日常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