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0149793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201X版专题3第2单元第1课时学业分层测评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业分层测评(十七)乙醇(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决定乙醇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是()A羟基B乙基(CH2CH3)C氢氧根离子 D氢离子【答案】A2(双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均可被钠置换B乙醇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乙醇能电离产生H而表现酸性C乙醇分子中的羟基(OH)氢比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D乙醇分子中的羟基氢不如H2O中的氢活泼【解析】乙醇与Na反应时,只有羟基氢能被置换,说明羟基氢比乙烷中的氢活泼,但乙醇与Na反应不如水与Na反应剧烈,说明羟基氢不如水中的氢活泼。【答案】CD3(双选)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钠块沉在

2、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解析】钠的密度比乙醇大,故钠沉在乙醇液面下面,A正确,C错误;钠与乙醇的反应虽然是放热反应,但由于放出的热量被周围的乙醇吸收,导致钠块不会熔化,B错误;钠与乙醇反应产生H2,故在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D正确。【答案】AD4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导学号:31792086】A硝酸B无水乙醇 C石灰水D盐酸【解析】铜片灼热后生成氧化铜,硝酸、盐酸能使氧化铜溶解,铜片的质量减小;乙醇可实现氧化铜到铜的转变:C2H5OHCuOCH3CHOCuH2O,铜片的质量不变;石灰水不

3、与氧化铜反应,铜片质量增加。【答案】C5乙醇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如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和金属钠反应时键断裂B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和C在铜催化共热下与O2反应时断裂和D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断裂【解析】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羟基中的OH键断裂,A正确;乙醇催化氧化成乙醛时,断裂和化学键,B正确,C错误;乙醇完全燃烧时,化学键全部断裂。【答案】C6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解析

4、】A项,依据碳原子结构分析可知,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形成四个共价键。在键线式中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由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10H18O。B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C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紫红色褪去。D项,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醇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答案】A7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3。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的羟基数之比是()A321 B312C213 D263【解析】设A、B、C三种醇分子中含有的羟基数分

5、别为a、b、c,则2 mol A、6 mol B、3 mol C中含有的羟基的物质的量分别是2a mol、6b mol、3c mol。产生的氢气的量相同,说明它们所含有的羟基的物质的量相同,即2a6b3c,则abc312。【答案】B8某化学反应过程如图所示。由图得出的判断,错误的是()A生成物M的结构简式为CH3CHOB乙醇发生了还原反应C铜是此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有红黑交替变化的现象【答案】B9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A5种B6种 C7种D8种【解析】首先判断出C5H12O的类别,然后判断出同分异构体。C5H12O能与Na反应产生H2,

6、可确定该有机物是醇,故C5H12O可看作是戊烷中的H被OH取代的产物。戊烷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三种同分异构体,正戊烷对应的醇有3种,异戊烷对应的醇有4种,新戊烷对应的醇有1种,故共有8种。【答案】D10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在不断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_反应。(2)甲和乙两个水浴作用不相同:甲的作用是_;乙的作用是_。(3)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干燥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物质,它们是_,集气瓶中收集到的主要成分是_。【解析】(1)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中,C

7、u作催化剂,反应过程中,红色的Cu先生成黑色的CuO,黑色的CuO又被还原为红色的Cu,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2CuO,CuOCH3CH2OHCH3CHOCuH2O。熄灭酒精灯,反应仍继续进行,则说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2)常温下乙醇为液体,如果要在玻璃管中进行反应则需要转化为气体,所以甲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将乙醇汽化得到稳定的乙醇气流;而生成的乙醛在高温时为气体,所以乙装置的目的是为了将乙醛气体冷凝为液体。(3)经过反应后并冷却,a中收集到的物质有易挥发的乙醇及反应生成的乙醛和水,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空气中的N2及未完全反应的O2。【答案】(1)2CuO22CuO,CH3CH2

8、OHCuOCH3CHOCuH2O放热(2)加热冷却(3)乙醛、乙醇、水氮气、氧气11已知乙烯发生如下变化: 【导学号:31792087】乙烯BC(1)写出B的名称_,有机物C的名称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反应的类型是_。(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反应的类型是_。【解析】乙烯与H2O加成变成乙醇(B),乙醇催化氧化变成乙醛(C)。【答案】(1)乙醇乙醛(2)CH2=CH2H2OCH3CH2OH加成反应(3)2CH3CH2OHO22CH3CHO2H2O氧化反应能力提升【答案】A13在常压和100 的条件下,把乙醇汽化为蒸气,然后和乙烯以任意比例混合,其混合气体为V L,将其完全燃

9、烧,需消耗相同条件下的氧气的体积是()A2VV L C3V LD无法计算【解析】总体积为V L,以任意比例混合,无法用化学方程式计算各自的耗氧量,直接求无法下手。如果转换思维,将乙醇的分子式改写成C2H4H2O,然后求解即可。比较乙醇(C2H4H2O)和C2H4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相同。又知C2H43O22CO22H2O,V L 3V L所以乙醇蒸气和乙烯气体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燃烧时耗氧量总是相同条件下混合气体体积的3倍。【答案】C14按图所示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可以看到a处固体变为红色,b处变蓝,c处得到液体,则X气体是(已知NH3具有较强的还原性)()AH2 BCO和H2CNH3 DCH3

10、CH2OH(气体)【解析】A、B、C、D四个选项中的气体均能使a处固体变红,b处变蓝,但c处能得到液体的仅有D,该液体是CH3CHO。【答案】D15经测定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由于有机化合物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推测乙醇分子结构可能是下列中的两者之一: 【导学号:31792088】为确定其结构,应利用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定性、定量实验。现给出乙醇与过量钠反应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甲得到一组实验数据:乙醇的物质的量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0.10 mol1.12 L根据以上数据推断乙醇的结构应为_用()、()表示。(2)学生乙分别准确称量4.60 g乙醇进行多次实验,结果发现以排到

11、量筒内的水的体积作为生成氢气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后都小于1.12 L。如果忽略量筒本身及读数造成的误差,那么学生乙认为是由于乙醇样品中含有少量水造成的,你认为正确吗?_(填“正确”或“不正确”)。如果你认为正确,请说明理由;你认为不正确,那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应是什么?_。(3)学生丙认为实验成功的关键有: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前准确测定乙醇的量钠足量广口瓶内必须充满水氢气的体积的测算方法正确、数据准确其中正确的有_(填序号)。(4)学生丁不想通过称量乙醇的质量来确定乙醇的量,那么他还需要知道的数据是_。【解析】(1)n(C2H5OH)n(H2)0.10 mol10.521。即n(C2H5OH)n(活泼氢)11,说明乙醇分子中只有一个氢原子被取代。()羟基中有一个氢原子,烃基有五个氢原子;()中六个氢原子,全部相同,故选()。(2)V(H2)22.4 Lmol11.12 L,相同质量的C2H5OH、H2O与Na反应,H2O产生的H2多,故不正确。分析装置中,广口瓶与量筒间玻璃导管中水的体积未计算在内。(3)由实验过程和装置图可知,选。(4)测体积,还需知道的数据是乙醇的密度。【答案】(1)()(2)不正确广口瓶与量筒间玻璃导管中水柱体积未计算在内(3)(4)所给乙醇样品的密度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