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805008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创造性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以来颇受青睐的话题。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课题的提出,使创造性教学活动倍受重视。艺术教育本来就是充满着创造的天地,即使只教唱一首歌,那也是师生共同完成音乐的“再创造”。在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中强调创造性教学,不仅是整体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学科独具的优势。 对于与音乐相关的“创造”,人们常常很自然地认为那就是“作曲”,当我们认清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在性质、目的、任务、途径等各方面的区分后,在普通音乐教学中提出了“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概念,以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作曲教学。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小学音乐棵,教师对创造性教学活动十分

2、重视,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同时,也引发出一些个人思考,书以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该课的教学歌曲是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篇登黄鹤楼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曲调是民族五声音阶的宫调式,该课的教学过程大致是:向学生展现歌谱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诵读诗篇,再用书写节奏谱的方式为诗句进行节奏创作,然后从中选定一种节奏,再给学生听4个音,要求学生按这两方面的要求用写谱方式来为诗篇创作旋律。在适当发表了学生的创作(将部分学生创作的曲谱进行投影)之后,进入歌曲的教学。对于该课,本文只想就以下两点谈谈个人的想法。一、普通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是不是要求学生创作完整的音乐作品拙以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普

3、通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是培养作曲能力、造就作曲家。就我们教师的普遍水平和学生各方面的条件而言,也不可能担当和完成那样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发掘创造潜能。当然,既是音乐的创造性教学,也要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受和认识能力 。以激发创造兴趣而言,以往群从性业余歌曲创作中所提倡的“打破作曲神秘论”,台湾音乐教育学者陈功雄先生曾在大陆多处介绍的“简易作曲法”(从衣袋里摸出事先写好的1、2、3、4、5、6、7任何一张卡片,作为创作旋律的首音),虽都有一定的意义,但众所周知,作曲(即使只是单旋律写作),要形成一首完整的作品(即使不求其完美),决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况且,

4、上述那些做法都是针对成人的,对于知识、阅历、能力都不同于成人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创作一首完整作品的要求(即使只是“四句头”的旋律)显然是不相宜的。所以,再这里运用“创造性”一词,要比用“创作”恰当些。如何理解这个“创造性”?我的意见是:不是由教师提供完全现成的、不可更改的东西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明确指导和恰当要求下,由学生去完成或改变一部分结构或要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新的、但未必是完整的作品或样式。普通中小学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具有独特性。笔者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教学一文中曾作过专题探讨。上述课例显然超越了“创造性教学活动”的范畴,具有较浓重的“创作”意味,本文

5、只得“就事论事”。两者兼而论之。在中学和中师音乐教学中,笔者曾进行过一些旋律创作教学尝试,以下是印象较深的两例:1、简述民族五声音节的“三音组”,即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相邻音级的三个音为一组。三音组及其连缀,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基本构成法。教师在黑板上用简谱竖式顺序写出若干单音,先作示范,一面用手指点着单音,一面用唱名唱出相应的由三音组或两个三音组连缀所构成的旋律片断,然后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式自由哼唱旋律片断、无词,乐句长短、多少不拘,无节奏和结构的要求,不要求写谱。这是高中音乐欣赏课中为欣赏中国传统器乐作品所安排的感性准备。2、给一句词:“太阳出来了”,要求学生自由直接将此句哼唱出一句旋律来,

6、由教师代为写出其谱,然后请全体学生对几位学生哼唱的不同旋律进行评论,比较它们对于表达词意的异同、旋律的通畅性与动听性。接着,教师列举歌剧白毛女中“太阳出来了”的两句主旋律和大合唱祖国颂首句“太阳调出了东海”的主旋律,供学生作进一步的体味、比较。这时,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了,未经教师提出要求,有的在自己的纸上为这句词一气写了五六句、甚至七八句不同的旋律,有的还填词改句,成为“太阳升起来了”、“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东海升起了红太阳”等,并为之创作了旋律,他们哼呀、写呀、与邻座议论呀,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普通中师毕业班“歌曲创作课”的起始教学,是介于普通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教学活动与歌曲写作教学

7、之间的一种尝试。笔者此类教学尝试自然不能说都很成功,很符合普通学校音乐创作教学的要求,但有几点原则性的想法的明确的,那就是不要求学生完成一首作品,所提出的要求比较单一,尽量使学生不感到困难,并与相关的音乐创作基本原理、音乐基本知识相联系。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事先提出要求的多寡、难易是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若提出的要求太少,学生创造自由的天地固然很大,但往往会感到漫无目标,无从下手,这对于学生也是一种“难”,即使能“创造”出什么东西来,也很难符合教师预定的具体目标;提出的要求过多,目标是明确了,但限制也就过多,“创造”的自由度就过小,难度也就大了。惟有经过精心考虑与设计的恰如其分的要求,才会

8、使学生易于、善于和乐于去完成。只有适当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对创造性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出创造欲望和热情,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若要求不当,则效果便适得其反。什么样的要求才恰到好处,那就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具体目标而定了。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音乐创造天性某些人的头脑里存在着一种十分固定的概念:音乐创作就是写谱。似乎作曲家创作的过程,就是用笔在谱纸上写作,他们创作的成果,便是写出来的乐谱,离开了乐谱,就谈不上音乐创作。因此,在中小学的音乐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写谱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手段与方式,旋律的创作当然必须用谱,节奏的创作也必须通过节奏谱来体现。谁都明白,对于“谱

9、”而言,“乐”是本体,是其实质性的内容,“谱”只是“乐”的视觉符号。严格来说,“谱”只是一种示意性的、大略的符号,要不然,同一乐谱在不同的表演艺术家那里怎么会有作出不同艺术处理的可能性呢?“乐”的属性是由听觉感知的声音,而“谱”只是视觉所能接受的形象。音乐可以不依赖乐谱而存在,谁能说发明乐谱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就没有音乐?反过来,乐谱如果不变成声音便不能成为音乐,那些至今尚未能解读的古谱,你说它是怎样的音乐呢?原始的民歌都是无谱的,被音乐工作者采录了,才记写出谱来,难道说它在无谱的状态下就不是音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被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录音、记谱之前,不知演奏过多少遍、多少年,那时就不成其为音乐?

10、显然,把乐谱看成音乐、把写谱看成是音乐创作的必要方式是一种误解,是对于“乐”与“谱”主从关系的颠倒。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音乐才能是人类的天性,人人生来具有。儿童音乐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当然,两者的进展速度有着天壤之别。对于音乐的起源,有诸多学说,鲁迅所谓的“吭唷吭唷派”,虽然是说诗歌的起源,却与音乐起源于劳动或呼叫的说法是一致的。原始人类的语言、诗、歌,大概就是呼叫,对此,我们从当今世界文明发展较滞后的民族可以得到逆向的印证。语言、诗歌、音乐逐步形成,是人类的本能的到发掘的结果。至于文字与乐谱的发明,那不知是滞后了多少世纪的事。同样,儿童也总是先会说话而后才会去学习识字写字,先会唱歌才去学

11、习阅读乃至写谱。普通音乐教育却常常无视这种人人皆知的常识,让小学生用写谱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性教学便是一例。按上述的理论和现实情形,对于中小学生说来,什么是难度较小的旋律创作方式?是哼唱,还是写谱?无疑地应是前者;什么是难度较小的节奏创作方式?是拍打等肢体动作,还是书写节奏谱?当然也应是前者。再说,什么方式最贴近音乐的本体?自然是哼唱的声音与肢体动作的节奏感觉与声响,而不是作为视觉符号的谱。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见与此相反的情形,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写谱,学生也乐意通过写谱来创造音乐,似乎写谱比哼唱或拍打更容易。小学生是如此,中学、尤其是高中,年纪越高似乎越是这样,要求他们即兴哼唱或拍打,常常是难

12、以开口或动作,而宁可埋下头来用纸笔写。这种对于“乐”与“谱”关系颠倒,个人认为是普通音乐教育的一种失误,它违背儿童音乐创造能力发展的自然规律,造成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失落,从而与音乐创造性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人们是不是真有口头即兴创造音乐的能力呢?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笔者却坚信其有。民族的“原唱者”、阿炳那样的民间艺人自不待言,笔者近来采访了不少古典诗词吟诵者,他们幼时大都是接受旧式教育,基本上没学国音乐,更谈不上识谱,但是,当他们吟诵起任何一首诗词来时,却是张口便吟,而且音调通畅,节奏铿锵,那些嗓音条件较好的吟者,不比一般的歌手逊色。当然,他们通常是积数十年吟诵的经验方能如此,但他们无须依赖乐

13、谱,而且有极强的变通与处理吟诵音调的能力,这似乎只能以“人人皆有音乐天性”去解释。现代人口头即兴创造音乐的能力并没有泯灭,但是,我们的普通音乐教育对于发展、运用、提升这种音乐天性没有足够的重现,却常在无意地扼杀它。这不能完全怪罪于教师,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师范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种依赖乐谱进行的“现代音乐教育”。他们的教师,大抵也是如此学习过来的。自从西洋音乐传入、新式学校教育发轫的百余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对于西洋专业创作音乐的接受、崇敬与仿效过多了,相应地,也就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的,更接近于人类音乐本性的一套丢失得太多了!这种情形,出现在百年之前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积极的、正确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但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普遍认同、追求和保护已经或即将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时候,我们建立起与前辈不同的认识,从而付之切实的行动,应当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积极的、正确的、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