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957569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 成人高校设计评价课程的教学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成人高校的设计评价课程分析了教学目标及基本思路,论述了只有建立体现成人高校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在学校教育中科学合理地安排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与市场联系,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才能在教学中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产品设计美学评价模糊教学 一、产品设计中美学评价课程原理: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

2、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一).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二).形式美 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

3、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三).体验美 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

4、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5、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二、美学评价教学研究课程计划安排 (一)准备:采用借鉴型教学法,改变以往由教师搜集图片资料的做法,转而让学生搜集,这样较有利于让学生接触设计专业的一些资料网站,有了资料来源,也为后续设计实践课程打好基础。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对已学课程的理解,找到产品的案例然后分析出自己对产品的一些理解和审美标准。具体的操作实践是让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产品资料搜集。先把学生共20人分成57组,每34人一组,设置组长,各组合作完成产品图片搜集。一般各小组人数不超过5人,人数太多反而不利于组内交流。分组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因为设计是团

6、队的行为,需要集体的智慧和讨论,也有利于成人教育中工学矛盾引发的有的学生缺课就跟不上整体进度。 (二)展示:由各组组长用投影设备向全班展示小组搜集的资料成果。小组内需推选负责人,组长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善于收集有效信息和归纳整理材料,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是小组的主要发言人。这种方式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既能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也提供了大家交流成果的平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内容:用辩论型教学法探讨产品美学评价标准。哲学上有一种观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其意思就是说世界没有相同的事物。同样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就有不同的看法、观点。学生对一件作品就会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各取

7、所得。教师把各小组的资料加以整理,用产品设计中美学评价原理中概括的几点加以分析引导,既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挖掘学生潜在的想法,活跃思维,也让学生能掌握反复强调的几点评价标准,并能熟练运用到各种产品的分析中去。 三、课程效果总结 一个良好团体是推动教育任务全面完成的基本条件,通过把分成5个小组分头搜集资料,不仅让各小组学生有团队荣誉意识,对分配的任务更用心完成,也对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意识,学生不再仅仅是服从命令只是被动的,消极的。 模糊是一意蕴丰富的美学范畴。所谓“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的不稳定、不精确、不清晰。它与糊里糊涂、模棱两可不可同日而语。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64

8、年提出“模糊”概念,认为“模糊概念比清晰概念更富于表现力”。 19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提出“模糊集”,并创立了模糊理论。模糊与精确是一对平行对等的概念,二者看似两极,实则相反相成、相互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代文艺理论家鲁枢元说:“模糊性实质上是基于作家艺术家深刻敏捷的感觉能力,是一种理性上渐趋明确、知性上朦胧混沌的模糊,它以模糊的方式实现复杂的精神现象上的准确。”因此,模糊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艺术的模糊手法并非让欣赏者糊涂,而是促使欣赏者更真切、更完美地理解和感受艺术品,更好地显示艺术辩证法的生命力。 通过模糊理论在本次美学评论研究课程中的尝试,鼓励学员提出与教材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并由教师整理概括了学员的理解与教材的归纳提炼后,总结出少而精的几个标准,使学员对提炼的标准能熟练掌握,并允许学员有自发形成的不同意见和理解。实践表明,学员在这种模糊教学理念中更有主动性,因为教师是站在大多数学员的角度提炼观点,而不是学术教材理论的角度,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根据学员组成来说,大部分学员都有充分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往可能根据感性来评价选择产品,在学习了课程后一般都能形成对产品设计方面的客观评价,从作业反馈来看,都能完成最初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明居,模糊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2、李如密/李宝庆,模糊教学艺术探论,中国教育学刊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