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课程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915327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勘测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课程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埃“工対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公路工程二阶段初步设计院(部):土木建筑学院 学 号:2010304824学生姓名: 杨国方指导教师:王长柏、胡功宏专业班级:道路10-82013 年 1 月 11 日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杨国方 学号:2010304824专业班级:道桥10-8课程设计题目公路工程二阶段初步设计指导教师评语:成绩:指导教师:2012年 1 月 6 日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土木建筑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学号2010304824学生姓名杨国方专业班级土木设计题XXX公路工程二阶段初步设计设计技术参数1、1:2000比例尺地形图;2、路线

2、导线及主要控制点;3、道路起、终点坐标;4、设计使用初年为2012年,初年父通量2ooo6ooopcu/d,根据学号按 ioopcu/d递增选取。远景交通量预测按15年确定,每隔5年为预测特征年,交 通量年均增长率取5%;5、地面咼程由地形图近似查取;6、路线长度1.52Km。设计要 求采用纬地三维道路CAD辅助设计系统Hint55,在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完成 1.52Km的公路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的综合设计。要求平面上至少有2个交点, 纵断面上至少有2个变坡点。掌握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设计内容 如下:1、公路等级及技术标准的拟定2、公路标准横断面设计3、纸上定线、公路平面

3、设计4、公路纵断面设计工作量1、学习使用公路工程辅助设计软件Hint5.52、撰与完整的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5ooo字以上手与)3、公路平面设计图一套(A4图纸,比例1:2000)4、公路纵断面设计图一套(A4图纸,比例1:2000 (1:200)5、公路标准横断面设计图一张(A4图纸,比例1:200)工作计划本次课程设计时间共一周,工作计划安排如下:1、公路等级及技术标准的拟定,完成公路标准横断面设计图(1天)2、公路平面设计纸上定线,完成公路平面设计图(2天)3、公路纵断面拉坡设计,完成公路纵断面设计图(1天)4、撰写设计说明书(1天)参考资料1、道路勘测与设计冋济大学出版社;2、公路工程

4、技术标准(JTG B01-2004);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目录1公路等级及技术标准的拟定2公路平面设计3公路纵断面设计牛公路横断面设计5.参考文献 6致谢7附件设计说明书1、道路等级及技术标准的拟定1) 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提供的设计初年交通量及年均增长率进行远景交通量预测,远景特征年 的确定以每五年为单位计2012 年交通量为 3900 辆/天,每年交通量增长率 5%,2017年交通预测量为3900x(1+5%)人5=49772022年交通预测量为3900x(仁5%)人10=63522027 年交通预测量为 3900x(i+5%)Ai5=8

5、i072032 年交通预测量为 3900x(i+5%)A20=i03472)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第2.1条的规定: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 小客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5 00015 000 辆 ,表 2.1.3 设计速度公路等级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公路公路公路公路设计车1181 181 6 81 642速( kln/h)20000000000000所以拟建公路等级为二级,3) 车道数确定设计速度(km/h)基本通行能力(pcu/h)不准超车区比例()V /C/设计通行能力(pcu/h)802 50

6、07042I根据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第3.1.5条规定,结合交通量预测结果,计算设计小 时交通量,然后根据第 3.23.4 条的规定计算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进而计算得到单向所需车道 数 N ;表 3.4.1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公 路等级级公路三401 30070.35*N=AADTxKxD / CD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交通量预测资料,确定为 0.10D交通量方向分布系数,根据交通量预测资料,确定为 0.55CD一设计通行能力,根据附表3.4.1知Cd=700pcu/h2012年:N = AADT x KxD / Cn/,D=3900x0.1x

7、0.55/1400=0.306取12017 年:N=AADTxKxD/Cn/D=4977x0.1x0.55/700=0.392取12022年:N = AADT x Kx D / C /取11D=6352x0.1x0.55/1400=0.5002027年:N = AADT x Kx D / C“ 夂/D=8107x0.1x0.55/1400=0.636取12032年:N = AADT x Kx D / J/2D=10347x0.1x0.55/1400=0.812取1各特征年所需要的单向车道数 N表1年份20122017202220272032本路段交通量预测3900497763528107103

8、47单向车道数11111通过上述分析计算可见,本项目全线采用双向双车道可以满足交通需求。4)根据拟定的道路等级和地形特征确定设计速度为6okm/h附表主要技术标准汇总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技术指标1地形类别平原、丘陵地区2公路等级二级公路3设计车速公里/小时6o.oo4(1)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2)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米 米4。02505最大纵坡/最小坡长%/米5.0/2006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最小 半径米4500/30007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极限最小 半径米3000/20008最大超咼%8.09停车视距米1109.2 平面线形设计9.2.1 一般规定(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

9、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宜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 小时,应调整平面线形。当不得已而设置小于 7的转角时,则必须按规定设置足够长 的曲线。( 3)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单曲线或复 曲线。(4)两反向圆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段,否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 S 形曲线。9.2.2 直线的运用( 1)直线的运用应注意同地形、环境的协调与配合。采用直线线形时,其长度不宜过长。(2)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 线线形。(3)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所处的路段,以及路线

10、交叉点前后 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4)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线线形。9.2.3 圆曲线的运用(1)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以采用超高为2% 4%的圆曲线半径为宜。(2)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 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3 )设置圆曲线时,应同相衔接路段的平、纵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 均衡的曲线线形,并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9.2.4 回旋线的运用(1)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okm/h时,回旋线应作为线形要素之一加以运用。回旋 线圆曲线一回旋线的长度以大致接近为宜。两个回旋线的

11、参数值亦可以根据地形条件 设计成非对称的曲线,但A1: A2不应大于2.0。(2)回旋线参数宜依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并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 当R小于loom时,A宜大于或等于R。 当R接近于loom时,A宜等于R。 当R较大或接近于3 ooom时,A宜等于R/3。 当R大于3 ooom时,A宜小于R/3。(3)两反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 线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 S形曲线的两回旋线参数4与a2宜相等。 当采用不同的回旋线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o,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 当A22oo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1.5。2 1 2 两圆曲线半径

12、之比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也为大圆曲线半径;R2为小圆曲 线半径)。(4)两同向圆曲线径相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用回旋线将两同向圆曲8页脚内容8线连接组合为卵形曲线。 卵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宜选r2/?ar2 (r2为小圆曲线半径)。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R2/R厂0.2 0.8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以D/R2=O.OO3O.O3为宜(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距)。(5) 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将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同处径相衔接而组合为凸形 曲线。凸形曲线只有在路线严格受地形限制,且对接点的曲率半径相当大时方可采用。 凸形曲线的回旋线参数及其对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容许最小回旋

13、参数和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对接点附近的O.3V (以m计;其中V为设计速度,按km/h计)长度范围内,应 保持以对接点的曲率半径确定的路拱横坡度。(6) 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相衔接处,可采用两个或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同处径相连接而组合为复合曲线。复合曲线的两个回旋线 参数之比以小于 1.5 为宜。复合曲线在受地形条件限制,或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设计中可采用。(7) 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将两同向圆曲线的回旋线曲率为零处 径相衔接而组合为C形曲线。C 形曲线仅限于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线严格受限制时方可采用。主点桩号计算及结果:附件 2. 道路平面设计图样式9.3 纵面线形设计9.3.1 一般规定(1) 纵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 坡与环境的影响。( 3)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应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4)连续上坡路段的纵坡设计,除上坡方向应符合平均纵坡、不同纵坡最大坡长 规定的技术指标外,还应考虑下坡方向的行驶安全。凡个别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最大值 的路段,应结合前后路段各技术指标设置情况,采用运行速度对连续上坡方向的通行能 力与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进行检验。(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