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8429788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截蜡烛》教案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新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实行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镇静。2.利用多媒体渲染情景,营造紧张的气氛,引导学生身心入境。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

2、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方法】质疑点拨法、情景渲染法、朗读知指导法、【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她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3、来藏情报,你知道是什么吗?(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这绝妙的办法能保证情报万无一失吗?2.它存有着什么隐患?你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出示相关语句。)3.师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4.出示:半截蜡烛燃烧的画面(配上紧张的音乐。)师:现在,这半截蜡烛被闯进屋的三个德国军官中的一个中尉无意间点燃了,烛焰跳动着,他们一家三口的心也越来越紧张。看着燃烧的蜡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后果? 5.同学们,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不能!)能不能把蜡烛直接拿走

4、?(不能!)于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与德军展开了巧妙的周旋。(板书:保护情报、巧妙周旋)。二、研析情节。(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想一想在这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二)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1.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课件显示诺德夫人说的话。)她的

5、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你从哪里看出她其实很紧张?她为什么表现得这样镇定?她心里是怎样想的?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伯诺德夫人其实很紧张,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小结:出示句子“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能不能去掉?(不能,因为危机只时暂时过去了。)是的,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出示蜡烛燃烧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2.这时,谁又想出了办法?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

6、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很多。师: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杰克?(冷静、机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慢慢”杰克让自己显得更平静,更自然些,不让敌人看出破绽。)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表现,咱们想想他站起来前,心里可能想了些什么?你能否通过朗读,表现出他的勇敢、镇定。师:联系下文,看一看你还从哪儿也能看出他的勇敢、镇定? 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指名读,既然中尉阻止了杰克端走蜡烛,为何还要搬柴生火?师: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蜡烛依然在燃烧,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紧张的情节的呢?出

7、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紧张气氛。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同学们,是谁最终保住了秘密,保住了一家人?(杰奎琳)3.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的声音。她是怎么说的?出示: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能够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有什么值得你佩服的地方吗?谁来说?(谁来学学

8、她的娇声说话?你能打动我,但还缺乏以打动那个凶残的德军。)她还有什么值得你佩服呢?多么聪明的小姑娘啊!在妈妈、哥哥的计策都失败了,在蜡烛越烧越短的紧张时刻,她还能如此镇定自若,娇声说话,还不忘道上晚安。她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小姑娘!齐读第6自然段。4.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危机终于过去了,但我们同这个家三口共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1.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2.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

9、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为了保护情报,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度的权利呢?(战争)(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

10、分之七十。在这场战争中,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毁于一旦。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是永远也无法补充的。3.面对二战,面对这些军官,你有哪些话想对他们说?小结:让我们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四、布置

11、作业、拓展延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回去收集些相关的资料,下节课汇报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 6、半 截 蜡 烛 保护 情报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巧妙 周旋 三、教学反思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实行渲染,课件辅助表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着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

12、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实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即使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